01
自小農社會以來,我們就形成了一套傳統的婚姻以及家庭模式。這套模式,一般以群居為主,一大群人擠在一個家庭當中,以親情維系著不同的關系。
就拿婚姻來說,年輕人娶妻生子,或者生兒育女,以此來形成一個新的家庭,成為原生家族的分支。這,就是人情血緣網絡的延伸。
當然,傳統的嫁娶婚姻模式,如今正在被年輕人拋棄。況且,如今的年輕人,也不見得有很強的結婚生子的意愿,這就注定了傳統的家庭模式,那是要衰落的。
很多人會說,傳統的家庭模式,其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其實,傳統家庭模式的核心,就是“親情”。比如說你跟表堂兄姐妹有血緣關系,你跟鄰里鄉親有人情聯系,這就構筑了你的親緣關系網絡。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年輕人,貌似已經跟這些親戚的群體“脫鉤”了。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往來,正在逐漸減少。
而這其中的根源,就在于如今出現了一個趨勢——獨居。
02
獨居,這是當代人的選擇。
一談到“獨居”,那你會想到什么呢?你絕對會想到,一個人生活,沒有親人陪伴在身邊,孤零零地,活得特別凄涼。
但是,據統計,在2021年的時候,全國已經有1.25億的家庭是獨居。
這個數據,直白一點來說,就是有1.25億的“一人戶”。一個人就是一個家庭,沒有愛人,沒有孩子,父母也不跟自己住,或者父母已經離開了,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過日子。
當然,這當中的一人戶,有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
據統計,在2021年的時候,全國已經有9200萬的空巢年輕人了。
這就說明了一點,新一代的年輕人選擇獨居,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而且,隨著這種趨勢的發展,傳統的婚姻以及家庭關系,都在走向衰落。
結婚的人少了,那傳統的婚姻契約,就沒有人維系了。一人戶的家庭多了,那親情就無從談起了。當傳統的一切都受到沖擊時,那以往的觀念,就成為歷史了。
就拿“傳宗接代”這件事來說,如今的90后,其結婚率連10%都沒有達到。沒有婚姻,哪來的后代呢?沒有后代,哪來的家庭呢?沒有家庭,哪來的親情呢?
這一切,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03
傳統的家庭模式沒落,獨居成為常態,那是有原因的。
有一位社會學家說過,任何社會習慣的變化,都跟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
小農社會的封閉性,就誕生出了傳統的家庭模式。但是,隨著小農社會的消失,工業社會以及信息社會的到來,就注定了傳統的一套,會逐漸成為過去式。
婚姻,以往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只為了可以讓家族的血緣傳承下去。如今,婚姻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品,血緣的傳承也被人無視了。
這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首先,商業社會所重視的,就是金錢。這就注定了有房有車的年輕人才能結婚??墒?,如今的年輕人,無車無房者居多,這就讓他們對婚姻沒有了期待。
其次,在小農社會,普通人生了孩子,還能繼承家中的一畝三分地,反正有地可種,不用擔心太多。可在信息時代,普通人生了孩子,貌似就只能成為房奴了。因此,年輕人也不重視血緣的傳承了。
更何況,婚姻和養育的成本加大,這不是普通人能夠負擔得起的。所以說,獨居成為趨勢,也是很多普通人無可奈何的選擇。
04
親情,終究會受到“獨居”趨勢的沖擊。
很多人覺得,親情,那是游離于婚姻之外的。但我們都忘了一點,沒有后代,又怎么可能有親情呢?所以說,年輕人不婚的觀念,也會影響到傳統的親情。
70后還能知道自己有什么親戚,80后就比較模糊了,而90后,基本連自己有什么親戚都不知道。到了00后,那基本就不存在什么親戚關系了。
更何況,從80后開始,人們的生育意愿在不斷地下降,90后更是創下了不婚的記錄。那未來的00后,就真的可想而知了。
當年輕人都成為“空巢者”的那一刻,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減少,感情淡漠,親情趨近于無,也會成為現實。
因此,老一輩才會感慨,如今的年輕人,其實活得挺“魔幻”的。也不是他們魔幻,而是一切都在發生變化,那他們的生活模式也要發生改變。
血緣為主導的家庭關系,終究會有衰落的那一天。雖然它依舊存在,但它也無法抑制獨居趨勢的出現。當代的年輕人,貌似有了新的選擇。
對此,其實我們沒必要過分苛責,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和境遇,選擇自己合適的生活方式就好。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