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情感研究者提出過這么一個觀點,普通人這一生的痛苦,多半來源于你的“枕邊人”。
一談到“愛情”,我們都會想到美滿的婚姻。可為什么在今時今日,我們一談到“愛情”,都只會想到“牢籠”和“痛苦”呢?
因為愛情發(fā)生了變化,婚姻發(fā)生了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在繁雜的生活中,變得難測起來。
結(jié)婚之前,你會因為不同的問題而感覺到煩惱。結(jié)婚之后,你會因為家庭的瑣事而糾結(jié)不堪。而這些瑣事的源頭,都跟我們的枕邊人息息相關(guān)。
枕邊人,本該是“同床共枕”的存在。如今,竟然成為了我們煩惱的源頭。這說明了什么呢?只能說明,人與人相處,本就是特別困難的。
我們可以贊美愛的偉大,但不能“一廂情愿”地沉溺于自己騙自己的謊言當(dāng)中。現(xiàn)實的愛情,并非是童話,而是一場“利益互換”的交易。
兩個陌生人相處在一起,他們本就沒有什么血緣關(guān)系,那他們又怎么可能不發(fā)生矛盾呢?這些矛盾,就會讓人“心酸”一輩子。
02
有這么兩個案例。
案例一:張女士嫁給了楊先生,可楊先生整天好吃懶做,也不干活,完全等著張女士賺錢養(yǎng)活。于是乎,張女士扛起了整個家。
由于張女士是一個極為傳統(tǒng)的人,沒有離婚的思想,只知道一結(jié)婚,就得湊合著過一輩子,所以她就一直在婚姻當(dāng)中,扮演著既賺錢,又顧家的辛勞角色。
差不多到五十歲,張女士回過頭來一看,才突然感慨,如果當(dāng)初我離開了,那我就沒有家庭了,但絕對可以活得很輕松。為了這懶惰的另一半而苦了自己大半生,有什么必要呢?
在張女士看來,自己這一生的痛苦,源自于她嫁給了這個男人。
案例二:老劉是城市人,娶了一個農(nóng)村的女人。剛開始娶老婆的時候,老李認為農(nóng)村的女人,絕對比城市的女人要淳樸。
可過了一段時間,老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子,不是今天拿婆家的錢去“補貼”娘家,就是明天拿丈夫的錢去“資助”弟弟結(jié)婚,而妻子自己,卻賺不到幾個錢。
幾年下來,老李發(fā)現(xiàn),自己口袋里面的幾十萬存款,全都被“洗劫一空”了。而他自己也感慨,為什么非要結(jié)婚呢?于是乎,他也很痛苦。
最后,老李和妻子離婚了,而他也后悔莫及,簡直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03
其實,這人世間,一直有這么一個問題,那就是“好人”配“壞人”。
案例一的張女士,特別勤奮,直接扛起整個家的責(zé)任,這是“好女人”。可她的丈夫,好吃懶做,也不干活,這是“壞男人”。
而案例二中的老李,辛辛苦苦把錢賺回來,資助了妻子全家,這是“好男人”。可他的妻子,不僅是“扶弟魔”,還胳膊肘往外拐,這是“糊涂女人”。
不論在哪個家庭,都會存在“好人配壞人”的問題,很少有家庭會存在“夫妻實力相當(dāng)”的情況。因為婚姻,本就是“一強一弱”的結(jié)合體。
一方強大了,另一方就會弱小。而強大的一方,要么受到弱小一方的影響,要么瞧不起弱小的那一方。于是乎,婚姻就出現(xiàn)問題了。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從結(jié)婚的那一刻開始,生活中所有的問題,是不是都跟“枕邊人”有關(guān)呢?
妻子會抱怨婆家不好,抱怨丈夫不夠體貼,抱怨男方根本沒有責(zé)任心。而丈夫,也會抱怨妻子要求太多,抱怨女方瑣事不斷。這,就是婚姻矛盾的開始。
只能說,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美滿的。有九成以上的婚姻,都是“一地雞毛”。
04
你這一生所有的不幸,都源自于你的枕邊人。
結(jié)婚買房的時候,夫妻雙方會為了寫誰的名字而爭來爭去,說到底就是不信任。
生兒育女的時候,夫妻雙方會為了怎么教育孩子而爭執(zhí)不斷,反正理念都不一樣。
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夫妻雙方會為了讀普通幼兒園,還是讀雙語幼兒園而爭吵。
日常生活的時候,夫妻雙方都會擺著臉,不是今天嫌棄,就是明天抱怨,越過越不好。
特別是談到家庭的錢財,女人希望自己拿錢,而男人又不愿意上交工資。今天,女人懷疑男人出軌,明天,男人懷疑女人有外遇。這,就是夫妻雙方的矛盾。
上述這些問題,還只是生活諸多“矛盾”的冰山一角而已。試想,在今時今日,又有多少人,還會對“愛情”有所期待?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們明知道婚姻就是一個沼澤,但我們還是要鉆進去。為什么?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感動”對方。誰知道,感動到最后,就是失望。
在這個世上,同床異夢的人,還真的不在少數(shù)。
只能說,要想減少矛盾,那我們在尋覓枕邊人之前,就得謹慎選擇。否則,將禍害一生。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