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個月,網絡上出現了這么一句話:“離開了這個牢籠,不妨離開另外一個牢籠。”
這句話,是在上海解封之后,一對準備離婚的夫妻所說的。他們等待離婚這一天,已經特別久了。在他們看來,離婚之后,也許才是自由的開始。
對此,有些人會特別疑惑,為什么這些人會因為離婚而高興,也會因為重新單身而快樂呢?難道說,這些人都心態扭曲了嗎?
其實,他們的心態是正常的,觀念也是正確的,只是他們受過了婚姻的苦,希望盡快擺脫罷了。不論有沒有孩子,這婚也不能持續下去了。
在今時今日,離婚潮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要么是在高考之后,要么是在孩子成年之后。反正孩子長大了,雙方也沒必要再湊合了。
說到底,很多人都受苦了大半生,為了婚姻付出了一切,最后也不見得有什么收獲。慢慢地,人們也就把婚姻給看透了。
以往,我們都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今天,我們都說“切勿隨便勸人成婚”。這就說明,如今的年輕人和中年人,觀念都變了。
02
一位52歲母親的心聲,不愿意兒女踏入婚姻的牢籠。
讀者劉阿姨,在后臺這么留言:“我唯一的心愿,就是不希望我的兒女,踏入到婚姻的牢籠當中,重新過著我這般痛苦的生活。”
其實,劉阿姨在24歲那年,就嫁給了王先生。可王先生不僅賺不到錢,還沒有能力養活兒女。于是乎,劉阿姨就只能自己來扛起這個家了。
每一次她想放棄,父母都會跟她說,既然結婚了,那就一輩子過下去,不要想太多。隨便離婚,對你對孩子也不太好。
聽了父母的話,劉阿姨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終究有一天會打動丈夫。可是,丈夫把劉阿姨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基本沒有盡到過屬于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她熬到了52歲,兒子也27歲,女兒也26歲了。不約而同的是,這兩人都跟父母說,自己不想結婚。看著父母的婚姻生活,讓他們感覺到可怕。
聽了兒女的話,身為父親的王先生特別生氣,傳宗接代才是你們的本分,難道你們要成為大齡剩男和大齡剩女嗎?可是,母親劉阿姨則認同孩子的做法。
在劉阿姨看來,她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她的婚姻也是糟糕的。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活得幸福一點,不要像她一樣白活一生了。
03
婚姻美滿的夫妻,自然覺得婚姻是甜蜜的,也認為兒女就該踏入到婚姻的殿堂當中。而婚姻不幸的夫妻,自然就沒有這種想法。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幸的夫妻不會越來越少,只會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在湊合著過日子,談不上多幸福,也談不上多美好。
就像上文的劉阿姨,在婚姻中掙扎了大半生,也因為聽了父母的話,痛苦到了今天。這,讓她改變了某些觀念。
老一代的夫妻,思想觀念比較傳統,基本沒有離婚的心思,也不會有不婚的想法,每個人都“按部就班”過著這一生。
而他們的兒女,就是因為受到這些傳統思想的影響,從而活得不太幸福,所以他們就會給新一代的兒女更多的自由,希望兒女可以活得比他們更好。
也許,很多人都不贊同劉阿姨的做法,覺得她過分消極。但是,有一句話,其實說得很好,未經他人苦,休勸他人善。
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就還是不要勸別人善良了。在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感同身難受。如此,適當尊重就可以了。
04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人覺得婚姻沒有意義呢?
我想,有這么三點原因。
首先,原生家庭的影響,讓許多年輕人認識到婚姻的殘酷和現實。
有些父母的婚姻,本就不幸福。這種不幸福的刻板印象,會讓兒女產生“婚姻即痛苦”的心理。這,也是很正常的情況。
其次,婚姻就像牢籠,只會讓人掙扎,而不會讓人輕松。
如今的年輕人和中年人,貌似越活越開明,越活越通透了。他們知道,不該為了某些束縛,而捆綁自己的一生。人活一世,理應有更多的理想,值得自己去追求。
最后,辛勞一生毫無意義,讓很多人都看透了人生。
有些人覺得,我在婚姻當中辛辛苦苦了一輩子,最后什么都得不到,那又有什么價值呢?既然如此,為什么非要在泥沼中越陷越深呢?
上文說過,在一對準備離婚的夫妻看來,還是離開婚姻的牢籠比較好。這,不就是因為他們在婚姻中受夠了,才選擇放棄的嗎?
還是要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你我,只要進行了選擇,就要承擔后果。一切,并無對錯,只有是否合適。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