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擁有了“即時通訊”的能力,不論自己身處在何方,都能跟親朋好友聊天通話,特別方便。
最讓人們癡迷的,莫過于“朋友圈”。在朋友圈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親朋好友的動態,也能跟他人交談,了解到某些訊息。
這種“朋友圈熱”,在幾年前,那是特別常見的。只不過,當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人們的選擇更多了,不只有朋友圈了。
于是乎,就有相當一部分人“逃離”朋友圈,不再關心別人做了什么,也不再參與到社交當中,越來越“孤單”,活成了“獨處”的模樣。
在網絡上,有句話說得很現實:“在生活繁雜的今天,能夠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就不容易了。什么社交,早已不是我們的首要選擇了。”
以往生活的壓力還沒有那么大,人們都喜歡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如今,每個人都疲累不堪,已經沒有什么社交的動力了。
這,就是網絡發展下的常態——潛水。而潛水的本質,說到底就是“獨處”。只看看別人的笑話,而自己不說話,一個人在網絡中潛游,也挺好。
02
人們,為什么正在“逃離”朋友圈呢?
在996的打工人看來,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就沒有精力去發朋友圈了。同時,別人做什么,自己也不關心了。
在不喜歡社交,而喜歡獨處的人看來,不跟任何過客往來,只跟相識的二三好友說幾句,那就可以了。什么社交,沒必要過分在乎。
在一些興趣頗多的人看來,網絡上還有那么多好玩的,好看的,為什么非要糾結于朋友圈呢?更何況,朋友圈玩多了,也膩了,沒有什么意思。
......
其實,不同的人對于朋友圈的看法、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朋友圈熱鬧比較好,有些人覺得朋友圈沒啥意義。這,都很正常。
比如說,職場人對朋友圈,那是深惡痛絕的。為什么呢?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出現在朋友圈當中,容易引發職場的矛盾。
比如說,一些宅家的年輕人,對于朋友圈,那是比較反感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想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只希望活在自己的天地當中。
不管是什么情況,不論是什么態度,都說明了一點,逃離朋友圈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了。
03
獨處和社交,人們該怎么選呢?
從人類社會出現的那一刻開始,獨處和社交之爭,就出現了。
獨處,那是人類對于自我生活的要求;社交,那是人類對于群體屬性的肯定。前者是偏向自我的,后者是偏向群體的。
如果是以前,相信偏向群體生活的人比較多。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就是這個道理。
而在今時今日,相信偏向個人生活的人比較多。所謂“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就是這個道理。
社交,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爾虞我詐”的過程。你算計我,我算計你,雙方之間相互算計,不見得會快樂,雙方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獨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擺脫算計”的過程。我不想算計你,也請你不要算計我,雙方各相安好,恪守原則,那就可以了。
現代人,也許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了,責任太多了,現實太殘酷了,所以才在“獨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其說這是他們的逃避,不如說這是他們的活透。
人,只有活透了才明白,什么社交,統統不過是“利益交換”罷了。如果雙方沒有利益,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終究會土崩瓦解。
04
人生最高級的境界,就是聽從自己的本心,過好這一生。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有些人明明討厭朋友圈,為什么還是選擇在朋友圈當中徘徊呢?
人就是這個樣子,看到別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一點也不懂得為了自己而活。所以,在這人世間,快樂的人很少,而不快樂的人居多。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朋友圈束縛太多了,讓自己活得不自然了,那你不妨及時遠離。
有這么一位年輕人,只顧著賺錢,而屏蔽了朋友圈。剛開始那段時間,他覺得離開朋友圈不自在。可過了三個月,他就習慣了,覺得不看朋友圈的生活,很充實。
該賺錢的時候就賺錢,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不會說讓自己的生物鐘“日夜顛倒”。
很多人會說,除了很多年輕人離開了朋友圈,難道中老年人,依舊喜歡在朋友圈當中潛水嗎?
其實,有很多中老年人,如今都把朋友圈當成了記錄生活的空間,他們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不想知曉別人怎么生活,反正在“斷舍離”的生活中,越活越輕松,越活越愉悅。
做人,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在聽從本心當中過一生,才是你的成熟。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