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有言:“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
你聽到什么事兒,都不要隨隨便便說出來。別人問你什么問題,你最好回答不知道。對于一些閑人瑣事,我們就不要管太多了。沒事的時候,就還是早點回家吧。
這四點,就是最為穩妥的做人智慧。尤其是“閑事莫管,無事早歸”這兩點,基本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原則。
在這個世上,因為多管閑事而倒霉的人,多了去了。在生活中,因為身處是非之地,而招惹禍患的人,也層出不窮。
如今的環境不太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逐漸變得復雜難測起來。這個時候,保全自己,明哲保身,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不僅年輕人如此,也不僅中年人如此,就連老年人,也要有“保全自己”的智慧。不該惹的是非,不要隨便招惹。不該惹的人,也不要隨便理會。
退休之后,哪怕再有空,也不要去這些人的家里,到處串門終究不是好事。
一、再有空,也不要去親戚家串門。
傳統的老年人,通常比較重視親情,不僅對家人好,還對同姓的親戚特別關心。總認為以往到處串門的習慣,到了今時今日也適用。
記得在幾十年前,由于家族的氛圍比較濃厚,所以親戚之間隨便串門,那是很常見的。比如說你會去到堂兄家,或者堂弟來到你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淳樸。
現如今,這種特別淳樸的關系,貌似都一去不復返了。外人之間多了防備,親戚之間多了攀比和互相傷害。沒辦法,這是金錢至上的時代的必然狀況。
人到晚年,千萬不要有到親戚家串門的心理。別說當家的長輩不高興,就連他們的兒女,也會感覺到厭惡。
在別人看來,你來到我們家做客,我們需要準備茶水點心,還要在你離開之后打掃衛生,特別麻煩。既然這樣,為什么還要相互往來呢?
現在的親戚,已經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好了。見不得人好,成為了常態。而希望你過得好的親戚,基本沒有幾個。
二、再有空,也不要去兒女家生活。
人老了,退休了,總有這么一個想法,到兒女家生活,希望兒女能給自己養老,讓他們可以履行“養兒防老”的義務。
在你看來,父母和兒女生活在一起,真的能讓家庭幸福呢?
有情感研究者認為,由于兩代人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思想和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所以父母和兒女的關系,只會逐漸變差,而不會愈發變好。
對此,也有專家認為,兒女和父母,最好保持“一碗雞湯”的距離。
不論是分開住,還是一碗雞湯的距離,都傳達出這么一個觀點,退休后的老人,千萬不要跟兒女住在一起,寧愿和老伴過二人世界,也不要看兒女的臉色做人。
也許,你會覺得去兒女家,幫兒女帶娃,就能讓兒女產生體諒父母的感恩之心。這種一廂情愿的做法,通常害了自己,也打亂了兒女的生活軌跡,沒必要。
所以說,親如父母兒女,也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唯有一定的距離,才能產生親情的美感。
三、再有空,也不要輕易到朋友家串門。
人到晚年,到底該怎么做,才能維持老朋友之間的關系呢?
有人會去老朋友家做客,有人會整日到老朋友家蹭吃蹭喝,還有些人會邀請老朋友來自己家做客。
其實,不管是自己去別人家,還是別人來我們家,都是沒有必要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老人完全可以通過網絡聊天,實現友誼的交流。
看到過一些老人,有空的時候就跟朋友在微信上暢談,你點點他的朋友圈,他點點你的朋友圈,雙方友好往來。閑來無事的時候,也可以約時間去爬山,去下棋,特別方便。
現代人,貌似把“串門”一事兒當成了毫無意義的做法了。也許,是因為人之交流方式發生了變化,是因為人之思想發生改變,是因為現代人的警惕心更強了。
無論是什么原因,我們不妨謹記這么一個原則,不到別人家串門,也不要讓別人來我們家串門,雙方各相安好,網絡交流,那就足夠了。
寫到最后
談到這里,不禁想到這么一個詞——孤僻。
以往的熱情,逐漸被生活的冷漠所取代了。以往的你來我往,逐漸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仇視,相互警惕。也不知道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總的來說,你我身處于物欲橫流的世道當中,哪怕我們退休了,也不能掉以輕心。不該做的事兒,不要做。不該去別人家,也不要去了。
要知道,越活越孤獨,學會享受獨處的時光,才是當下的真相。其余的,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糾結呢?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