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說過,每個人都會從合群的樣子,逐漸活成孤獨的模樣。
合群和孤獨,這兩者看似矛盾,可實際上并不矛盾。早年之時選擇合群,是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圈子”的生活,如此,我們還是要好好嘗試的。
到了一定的年紀,比如說人到中晚年之時,我們會選擇不合群,很少跟陌生人往來。這是因為我們早已歷經滄桑,看透了人間一切的人與事兒。
前者,就是我們常說的“加法人生”。而后者,則是我們必然要經歷的“減法人生”。一加一減,從而實現了人生的平衡。
這幾年,我們經常聽到“斷舍離”這三個字,就說明有很多人都支持“減法”的生活模式了。生活壓力越大,人心越復雜,不愿意跟外人往來的人就越多。
以往,還有很多人喜歡串門做客。如今,串門的人越來越少了,而習慣待在家里面的人越來越多了。人們的生活傾向,慢慢地發生了改變。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也不愿意到處串門,越活越成熟。
02
人老了,不怎么喜歡別人來自己家。
記得在十幾二十年前,只要遇到談得來的朋友,三觀相似的同事,我們都喜歡邀請別人來自己家做客。在那時候的我們看來,朋友之間真誠相待,才是好事。
這種“真誠相待”的人,如今那是越來越少了。當虛情假意成為了常態,那真心實意的普通人都會改變以往的心意和想法。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鄙缃画h境如此,就不能怪人們的交友觀念發生改變了。
慢慢地,我們不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做客,內心對他人不抱有任何的期待。什么感情,什么關系,差不多就行了,本來就是虛偽的。
今年50歲的老李,已經習慣了一個人享受獨處的時光,該宅家就宅家,該外出鍛煉,就外出鍛煉,就算有朋友來拜訪,一般都在外面的餐廳見面,很少將他們領回家。
他的一位親戚就疑惑,以前的你這么熱情,如今怎么變得那么冷漠呢?
老李只回了一句:“人吶,被傷害的次數多了,見識的事兒多了,自然就不再天真,有所改變也很正常?!?/span>
其實,像老李這樣的人,那是越來越多了。他們對所謂的人際關系無感,沒有強求的心理,同時警惕心特別重,這就導致了他們出現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做客的心理。
03
人老了,就不喜歡到處串門了。
小的時候,大人總是帶我們到處去串門,當年那較為淳樸的人文風情,讓我們無比懷念。再想想今時今日的人性冷漠,總感覺人們越活越無情了。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隨著物質生活的發展,為什么人們的心越來越冰冷了呢?我想,有這么三個原因。
第一,金錢至上的觀念,消磨了人之感情,讓人變成了無情的機器人。物質越是發展,人心越是冷漠,成為了一個死循環。
第二,現代人的攀比心和算計心,那是越來越重了。不是今天攀比,就是明天算計,讓人感覺到人與人之間不好相處。如此,遠離人際關系的人會逐漸增多。
第三,信息社會的發展,每個人崇尚網絡上的交流,而減少了對于線下社交的期待。如今的人,寧愿跟網友聊天,也不想跟現實的人交談。
可以預見的情況是,未來,哪怕是逢年過節,到處串門的人會越來越少。等老一輩都走了,新一代的人,基本不會對串門感興趣。如此,親情和感情,就走向衰落了。
這,終究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04
不喜歡到別人家,也不愿意別人來自己家,是現代人普遍的心態。
我們不妨看看逢年過節的情況,就一清二楚了。以前,人們還到處拜年。如今,人們寧愿在家睡大覺,刷手機,也不想去拜年。
難道說,人們對于傳統的過節習俗,也沒有期待了嗎?
并非是沒有期待,只是生活太累,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真情,再怎么拜訪,再怎么相交,也毫無意義。除非,生活的節奏慢下來,人心回歸到平靜的狀態當中。
只不過,生活的節奏不會減慢,只會越來越快,這就注定了“獨處”的生活模式,將被人們所推崇。如今,很多人寧愿獨處,也不希望跟任何人往來。
年輕的時候不懂得獨處,認為獨處就是交不到朋友,沒有面子的意思。直到今時今日,我們才徹底活透,在繁雜的生活中,為了自己而活好這一生,才是最大的成功。
生活越是冷漠,我們對家人的愛就越是溫暖。對外人冷漠沒關系,而對自己的親人,還是要真心相待。
如果有一天,我們連親人都厭惡了,不愿意與之相處了,那才是大問題。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