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前半生有什么因,后半生就有什么果。
《增廣賢文》當中有這么一句話:“鬧市賺錢,靜處安身。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前半生,我們需要在鬧市當中賺錢,就是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過上寧靜的小日子。后半生,我們得償所愿,安穩生活,也算是對得起前半生的付出了。
從人生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跟天地之間的微塵一般,渺小不堪。
雖然人生來去匆匆,短暫到眨眼而逝,但我們還是要把“過程”活好,不讓自己有太多的遺憾,盡量給自己的后半生奠定好基礎。
比如說,我們想要晚年“福氣滿滿”,那我們需要在什么時候做準備呢?
60歲退休,60歲才做準備,那就晚了,連臨陣磨槍都做不到。60歲退休,那我們就得提前十幾二十年做準備了。所有“累累碩果”的出現,都需要長時間的種植和灌溉。
你老年的善報,都藏在40歲到50歲這十年的“先兆”當中,要好好把握。
一、工作安穩,有自己的事業。
到了中年,最讓人們擔心的,莫過于人到中年就“失業”,沒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讓自己以及家庭處于不安的狀態當中。
有一些干苦力的工人,三四十歲的黃金工作期一過,到了五十歲,就干不動了,沒有了收入,那他們又該走向何方呢?
在大城市繼續待下去,那是行不通的,因為大城市的物價太貴。所以,他們就只能拖著滿是疾病的身軀,回到老家,孤獨到老了。
還有一個案例。朋友圈中有這么一位小老板,四十多歲了,才嘗試開小店,鉆研線上和線下互通的技術。如今,也算是迎來了人生事業的第二春,生活滋潤。
對于中年人來說,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某份工作”上,而應該“另謀出路”,多給自己留點后手,才不至于主業沒了,就自亂陣腳了。
二、把持續鍛煉當成一種習慣。
如果說錢財是解決大部分問題的工具,那持續鍛煉,讓身體健康,就是“固本培元”的做法,延長自己的命數,還自己一個健康的中晚年。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老李望著多年未見的老陳,疑惑地問道:“老陳,你怎么胖了那么多?”
老陳感慨地說:“近幾年應酬太多了,每天都參加飯局,喝酒無數,體重也就飆升了二三十斤了。如今,身體不太好,也不敢去醫院檢查,不敢面對現實啊。”
像“老陳”這般整日應酬,沒有鍛煉的中年人,呈現出逐漸增多的趨勢。還沒有生病的時候,人們都不太關心自己的健康。等亞健康出現了,才后悔莫及。
過了四五十歲,是時候要“加強鍛煉”了,每天跑步,或者每天爬山,也比整天去喝酒應酬強。要知道,應酬太多了,身體就垮了。
有好的身體,錢財才有意義。沒有好的身體,再多的錢財也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三、盡早讓兒女學會獨立。
現階段,無數中年父母都特別關心一個問題:到底是窮養孩子比較好呢,還是富養孩子比較好呢?
有些人支持窮養孩子的觀念,而有些人支持富養孩子的觀念。其實,從本質來說,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都應該以“獨立自強”為基礎。
孩子能夠獨立自強了,那富養和窮養,又有什么問題呢?養育孩子的核心,不在于孩子能夠做出多大的成績,而在于孩子是否可以養成“依靠自己”的習慣。
40歲的時候,你還能管住孩子。50歲的時候,你就有心無力了。60歲的時候,如果孩子還無法自立自強,那你都自身難保了,還能管誰呢?
父母,不可能伴隨孩子到老去的那一天,終究會先他們而去。既然如此,讓孩子學會獨立,對我們,以及對他們而言,都是好事。
對于父母來說,自立的孩子會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而對于孩子來說,獨立地活著,會塑造他們更健全的三觀和人格。
四、平淡生活,簡單度日。
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和風光。身處于這平靜的人間,我們沒必要把煩惱放在心上。反而淡定做人,簡單過日子,那每一天都是好時光。
喜歡種花,那就好好種花。喜歡釣魚,那就好好釣魚。反正喜歡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沒必要太拘謹,也沒必要想太多。
活著的意義,就是身處于平淡的日子當中,安心地活,瀟灑地活,自由地活,從不在乎所謂世俗名利,也不在乎他人的想法和眼光。
保持一顆淡然的心,對于我們來說,那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兒。這種淡然的狀態持續到晚年, 相信晚年的時光,也將歲月靜好,人間無憂,沒啥大的阻礙出現。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