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的福氣和禍患,都跟家中的親人有關。而親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后代的子孫造成影響。
長輩有好的福氣,基本能惠及三代兒孫。而長輩沒有好的福氣,就只會到處搞事,那后三代的子孫很難有發展的機會。
所謂“長輩有德,福澤三代;長輩無德,禍害全家。”
很多家長都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我這代人不行,關系不大,只要我的孩子或者后代,比我們混得好,那就可以了。
這種“自己不好,而強求后代好”的觀念,其實害了不少人。因為“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自己這一代人不好,又怎么可能強求后代人比自己好呢?
一般來說,好的家長,會養育出更好的孩子。而不好的家長,他的孩子會更差,甚至逐漸走下坡路,連成家立業都成問題。
子孫的富貴命,需要前幾代人奠定基礎,而無法一蹴而就。所謂“子孫富貴命,八九不離親”就是這個道理。
后代的命數,取決于這三個人。
一、是否懂得教育的父母。
有教育專家說過,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重要,更能塑造一個人的性格。
學校教育,那是教人如何讀書,如何考試的。而家庭教育,那是奠定人之三觀,教人如何做人的。懂得做人,這是前提。而如何讀書,那是后話。
父母的教育,往往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前途和命運。
有些父母特別平凡,也沒啥資本積累,可他們要求孩子大學一畢業就得賺大錢。這,可能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如今這個“拼爹拼媽”的年代,雞娃的本質,就是在比拼父母的實力。父母,唯有以身作則,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才能教育孩子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謂“虎父無犬子,狼媽無貓兒。”父母是什么人,那他們的孩子才是什么人。綿羊生不出獨狼,獨狼的孩子也不會是綿羊。這,才是人間的真相。
二、是否有家庭基業的長輩。
家庭的基業,對于子孫后代的影響,那是特別重要的。如果說教育是為了塑造人之靈魂,那家庭的基業就是給兒孫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有這么兩個年輕人,都從某211大學畢業。
一位年輕人來自北京,是當地的土著,父母以及家族的長輩都有一定的資產。而另一位年輕人來自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啥都沒有。
在北京混了好幾年,前者逐漸經營起了家庭的人脈,還主動創業去了。而后者,依舊為了996的生活而發愁,連結婚都成奢望。
人與人的能力,其實差距不大,可為什么他們后天的成就,以及所過的生活,會天差地別呢?關鍵就在于,家族長輩的資產積累,存在差距。
你出生在哪個城市,去到哪個家庭,長輩有沒有基業,這都會影響你的人生下限,也會間接干擾你的人生上限。對于無數人而言,出生的那一刻,就勝負已定了。
三、是否有德行深厚的老人。
難道說家庭的基業,才是最重要的嗎?并非如此,比家庭基業更重要的,應該是人之德行。缺少一定的德行,財富都不可能累積起來。
為什么有些人能夠賺到大錢,立馬振興了家庭?就是因為這個人抓住了機會,在風口浪尖處拼一把,順利撈了一筆,那他自然就成功了。
抓住機會,順利撈一筆,這兩件事,對于無數人而言,成功率都不太高,可他竟然成功了,就說明他的運氣特別好,福祉特別深厚。
沒有好的福氣,就不會有好的運氣。而沒有深厚的德行,福氣就會變得淺薄起來。“德行淺薄”會影響人生的每一次抉擇。
有一位國學大師說過,你選擇這條路成功了,而他選擇這條路失敗了,原因不在于個人的能力,而在于他們的德行和福氣。
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兒孫的福氣會愈發變得深厚。反之,單靠兒孫這一代修德,老人不修德,終究還是家底淺薄,福祉不夠,難成大業。
寫到最后
子孫后代的富貴命,只跟這三點有關——端正的三觀、充足的家底以及深厚的德行。
三觀,是核心。擁有端正的三觀的人,那是不會敗的;而充足的家底,那是基礎。基礎牢靠的人,會更容易發跡;德行,是靈魂。有深厚德行的人,運氣都會比較好。
而這三點,都源自于家庭中的父母、長輩以及老人的努力。一代人努力,那是沒用的,代代人堅持,才會有出頭天。
就連秦始皇如此才華橫溢的人,也需要“奮六世之余烈”,才能掃平六國,成就大業,又何談是普通人呢?
從我們這代人開始,做好自己的本分,盡一切努力,提高兒孫的起點,那他們的未來,才會一片光明,前途似錦。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