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猶如正午的太陽到了傍晚,余光逐漸消失,只剩下天邊仍舊絢爛的晚霞。
晚霞的到來,雖然預示了夜幕的降臨,人生也逐漸“日薄西山”了。可是,如晚霞般的人生,也能過得滋潤有意義,這就要看人之心境和選擇了。
無數人過了60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要養生,要保命,希望自己的壽命可以延長,希望自己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福氣。
因此,他們會盲目鍛煉,盲目吃保健品,盲目做一些過分“刻意”的事兒。到頭來,人們都會在“盲目”的過程中吃大虧。
其實,養生、保命這兩件事,那是不能“刻意”的。越是“刻意”的事兒,越是無法如愿以償。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還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既然如此,人到六十,到底該怎么活比較好呢?凡事,都需要遵循“自然”的規律。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順應自然者,融入自然,于自然中長久不息。順應規律者,如順應天地大勢,同昌盛,同衰亡,皆憑天時。
人過六十最精明的活法,不是養生保命,而是逼自己做好這四件事。
一、洗盡鉛華,極簡生活。
有國學大師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剛出生的時候,人心是純粹的。往后五六十年的時間里面,人心是復雜的。等步入了晚年,人之心也逐漸地回歸到純粹當中。
經歷得多了,了解了人心的本質,知曉了世間的真相,那“復雜”到了極致,也該“物極必反”,變得純粹簡單起來了。
可以說,人到晚年的主題,不是繁瑣,恰恰是“簡單”。于簡單生活中享受晚年的時光,于純粹的日子里活成內心愉悅的模樣。
有一個詞,其實概括得特別好:洗盡鉛華。將自身的復雜氣息,全部洗干凈,再也不會受到俗世束縛的影響,越活越瀟灑,越活越滋潤。
極簡的生活,看似缺乏所謂的奢華氣息,看似給人一種過于樸素的感覺,可實際上,所有的簡單,都是一種“天然”的生活姿態。
保持內心的自然,保持生活狀態的天然,晚年又怎么可能會變壞呢?
二、看淡看開,破除執念。
為什么孔子會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歲,人們將逐漸了解自己的命數。到了六十歲,深知個人命數的我們,一般都能聽得進各方的意見,不會有太多的執念。那到了七十歲,就能從心所欲地活著了。
執念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一樣罷了。有些人的執念比較深,對于生活的矛盾瑣事放不下,那悲苦自然就不期而至了。
而有些人的執念比較少,凡事也看得開,看得淡,無論他們遇到什么問題,都能一笑置之,不會受到太多的影響。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到底是堅持執念,還是放下執念,沒有人能夠幫得了我們,唯有自己才能幫得了自己。
只不過,到了六十歲,還是及時放下比較好。都執著大半生了,沒必要將這種執念,還帶到棺材里,沒意義。
三、不為未來憂,不因過往愁,只為當下笑。
過往之事兒早已過去,無論我們怎么憂愁,怎么后悔,依舊無法改變;將來之事兒還未發生,無論我們怎么焦慮,怎么糾結,也毫無作用。
既然改變不了過往以及未來,那我們不妨為了當下的日子,滿臉笑意地活下去。
看到過很多老人,要么擔心兒女的未來,要么擔心家庭的發展趨勢,要么擔心自己七八十歲后的狀況。
像這種“擔心”,只會讓自己陷入到無休止的“痛苦”當中罷了。人生大部分的內耗,都不是別人賦予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賦予自己的。
我們之所以要活在當下,就是因為著眼于當下,我們才能盡量減少“內耗”的影響。沒有內耗,晚年的日子才會過得平順。
一切瑣事,笑笑就好;一切爛人,不再理會。保持心情的愉悅,保持心境的淡然,那萬事皆好。
四、半精明,半糊涂,少管閑事。
俗話說:“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這人世間的是是非非,都是人們“說話”太多而導致的。這人世間的一切煩惱,都源自于“強出頭”的行為。
人,為什么非要亂說話,為什么非要強出頭?因為人心依舊比較躁動。躁動,那是年輕人的事兒,而不該是老年人的事兒。
到了晚年,心要如同江面的水一般,平靜如鏡,絲毫沒有波動。要想練就“如水般”的心境,那就需要把“半精明,半糊涂”當成自己的做人原則。
遇到大事的時候,自然要精明。而遇到小事的時候,就別管太多了,裝成糊里糊涂的模樣就行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事兒,由他們自己解決就好。對于老年人來說,安然度過余生,才算是最高明的選擇。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