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好不好,要看他的性格。一個家好不好,要看這個家當中有什么人。
磁場相近,性格溫和的家人,會造就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磁場排斥,且性格起沖突的家人,往往會阻礙家庭發展的勢頭。
家庭跟人的關系,那是相輔相成的。人之一言一行,會影響到家庭。而家庭好不好,也會對人之生活狀態造成影響。
為什么我們常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因為人之德行善意,會給家庭招來福氣,福澤子孫后代。
反之,家人缺少了“積德行善”的覺悟,家庭的福氣就不會多到哪里去,反而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減少。肥家之道,在于人,亦在于德。
對于家庭來說,長輩的德行,往往顯得特別重要。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長輩三觀不正,兒孫也會三觀不正。而長輩有品有德,兒孫也會有品有德。
一個家到底有沒有“貴人之氣”,跟你50歲到60歲這十年的先兆有關。
一、是否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再怎么精打細算的賢妻,如果家中沒有米,那她也無法整理家庭,安心做飯。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是家人以及家庭發展的必要前提。
如果沒有一定的存款,這個家就等于身處于“寒風”當中,只要狂風將至,那它很有可能面臨“倒塌”的風險。
如果沒有一定的資產,哪怕家人碰到什么機遇,都沒有本錢去把握機會。如此,我們就會跟機會擦肩而過,讓人無奈惋惜。
在50歲到60歲這十年,我們的兒女長大了,父母也老去,連我們自己也準備退休了。這個時候,家庭有沒有“家底”,就決定了家庭發展的“下限”。
下限太低,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的物質基礎,那我們的后代就比較艱難了。唯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添磚加瓦,家庭才有興起的那一天。
二、家人是否“健康平安”。
《增廣賢文》有言:“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人吶,再怎么有本事,關鍵還是要看這“三寸氣”。三寸氣還在,家庭幸福,團團圓圓。而三寸氣沒了,也許家庭就陷入到悲苦的境地當中了。
經歷了這三年,逐漸認識到了“健康”的寶貴,以及人之渺小。在死神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他們有沒有錢。
對于中年人來說,50歲之后,身體的精力就衰退了,精神狀態也沒有以前那么好了。這個時候,就該及時“安身保命”了。
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自己是否健康沒有關系,只要給兒女父母賺到錢就行了。殊不知,一旦自己出了問題,全家人都不好過。
真正幸福美滿的家庭,不僅錢財夠用,還應該家人健康,全家平安。如此,才是“人間值得”。
三、三代人是否“妥協包容”。
每代人之間,都是有“因果”聯系的。爺爺奶奶是大奸大惡之人,那兒女也好不到哪里去,哪怕是第三代的孫子,也會受到“無德長輩”的牽連。
所謂“老人有德,惠及三代。”這一代的長輩有德行了,那后面三代人,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因為“德行善意”,那是會代代相傳的。
如何才能培養一個家庭的善意和德行呢?最好要做到這兩點,妥協以及包容。
七八十歲的長輩不會倚老賣老,五六十歲的中年人懂得孝順父母,二三十歲的年輕一代能夠包容前兩代人的不足。如此“有孝悌”的家庭,哪怕再怎么普通,也都會幸福。
為什么以前的農村,盡管沒錢,可還是笑容洋溢的人居多呢?因為他們的家庭和諧,人與人之間懂得妥協和包容。
當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人心變得急躁了,人性變得狹隘了,這才是“家庭衰落”的根源,只是我們都忽視了罷了。
四、有沒有“自力更生”的觀念傳承。
50歲到60歲這段時間,身為父母的我們,到底是富養兒女比較好呢,還是讓他們自由闖蕩,自己靠自己比較好呢?
很多人都覺得,絕對是“富養兒女”比較好。這是自己的兒女,如果連自己都不幫他們,又有誰來幫他們呢?
這種“溺愛孩子”的觀念是沒有錯的,只是在“父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所謂“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讓孩子學會“自力更生”,自己學會養活自己,不至于長大了,還要依靠父母。
試想,等我們老了,孩子依舊無法自立,難道我們要養他們到一百歲嗎?首先,做不到。其次,也沒有這個必要。
家庭的福氣,那是需要傳承的。可是,跟傳承長輩的福氣相比,將“自力更生”的觀念傳下去,家庭才會生生不息,代代流傳。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