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逐漸老去,對于生活的真相,也不知不覺地看透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希望快些成熟,快些長大,不至于活得糊里糊涂,就跟孩子一樣。等三十多歲了,成家立業了,我們才明白生活的艱難。
那時候的我們,希望生活可以停下腳步。誰知道,生活就像是高山上的滾石,一旦開始了,就無法停下來了。
歷經千辛萬苦的我們,艱難地度過了“不惑之年”。我們希望,只要自己努力了,奮斗了,未來絕對能夠“苦盡甘來”。
不論這“苦盡甘來”是否成為現實,反正我們就是這么安慰自己,讓自己有著繼續奮斗下去的決心和勇氣。這就是所謂的“自己畫大餅”。
在45歲那年,我們的身體逐漸不太行了,精力在衰退,做事的效率在降低,病痛出現的頻次越來越多。那一刻,我們才領悟了“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到來”的真相。
有無數的中年人,在中年危機當中,就經歷過“生死”的磨礪。有著如此磨礪的他們,才真正把生活看透,把人生看明白了。
02
人到中年,不妨看看每一年的同學聚會。
三十歲的同學聚會,那是沒啥意義的,反正每個人到了聚會現場,也只是攀比罷了。而中年的同學聚會,那是特別有“深意”的。
很多人都疑惑,都是“充滿攀比”的同學聚會,又有什么意義呢?意義在于,45歲的同學聚會,跟50歲的同學聚會,來的人數就是不一樣。
比如45歲那年舉辦一次大學同學聚會,50歲那年也來一次大學同學聚會。我們會發現,第一次聚會,也許還有五十多個人參加,而第二次聚會,就只剩下三十多個人參加了。
為什么參與的人數,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少呢?有一個很殘酷的真相,無數人都消逝在了時光當中。
有這么一個案例。在老陳45歲那年,他還跟某個老同學見了一面。這位老同學身家千萬,有房有車有事業,也算是混得很不錯了。
到了50歲那年,老陳想找這位同學聚一聚,誰知道找不到人了。后來,老陳問了很多人,才得知這位老同學在48歲那年去世了,熬不過50歲。
一個人,哪怕他再怎么有錢,也帶不走一絲一毫,終究赤裸裸而來,赤裸裸而去。
03
60后和70后,再有本事,也逃不過“一場空”的宿命。
有著“一場空”觀念的人,要么是中年人,要么是老年人?;旧?,年輕人是沒有“一場空”的觀念的。
為什么中年人和老年人會把“一場空”這三個字放在心上呢?因為他們已經送走了無數人,也見證過無數的生老病死了。
有些人昨天還聯系,今天就走了;有些人前段時間還在創業賺錢,最近就倒在崗位上了;有些人還在四五十歲的時候,生了二胎,誰知道連二胎都沒有長大,他們就歸去了。
人,再怎么有本事,也逃不過“一場空”的必然結果。
想起這么一句話:“在死神面前,這人世間的一切,皆是平等的?!?/span>
再有錢的人,也做不到財富永遠流傳;再有權的人,也無法做到千秋萬代。什么錢財名利,什么權勢地位,在時光面前,統統都是身外之物。
為什么老人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是因為身外之物都是“虛幻”的,并不是真實的。擁有的再多,也都帶不走。
所謂“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一場空,看似有些消極,可它卻是人生之宿命。
04
為什么人到五十會“知天命”?不知天命,不知道人世間的本質,又何談更好地生活呢?
對此,有些人會悲嘆,既然人生就是一場空,難道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嗎?
認清“一場空”的宿命現實,并不是讓我們活得消極,恰恰是治愈“自我內耗”的開始。
如今的60后和70后,除了有錢人或者端著鐵飯碗的職工活得比較滋潤,而一般人都活得比較憂愁。這個時候,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就會特別多。
人,為什么會失去希望呢?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賺不到大錢,自己也過得特別失敗。
我想說的是,不要有這種“失敗”的想法。因為每個人活到最后,都是一場空。哪怕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上司,抑或是某些你覺得高不可攀的人。到頭來,都是黃泉路上的過客而已。
古人有詩云:“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span>
歷史不過是一場夢,黃泉路上有不少的有錢人和聰明人,他們不也和普通人一樣,匆匆離去嗎?塵世間的一切,都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最好的活法,便是不管身處什么境地當中,都保持一顆“不自卑”的心,活在當下,珍惜如今的每一分,每一秒,沒必要羨慕任何人。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