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愿他諸事如意,遇難成祥。”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心愿,吉祥如意,哪怕遇到再艱難的劫數,都能熬過去,苦盡甘來。這“順利過關”的運氣,我們稱之為“吉氣”。
每個人身上的“吉氣”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的吉氣比較濃厚,無論遭遇什么禍患,都平平安安。而有些人的吉氣比較淺薄,也許一個沖擊過來,人就倒霉了。
好的吉氣,就像是一道護身符,渡人渡己。比如一個車禍過來,都是一輛車上的人,為什么他依舊活著,而另外一個人已經走了?
就是運氣問題。這些運氣,就是吉氣。前者,命中注定要活下去,不該中道而別。后者,命中注定只能活那么久,無法再繼續(xù)了。如此,自然就有兩種不同的結局。
一個有“吉氣”的人,有幸碰到這些好兆頭,相信他會熬過諸多劫數。
一、有吉氣的人,一切都“恰好”。
不早不晚,不快不慢,一切都“剛剛好”。這“剛剛好”,其實就是人之大福報。
就像抽盲盒一樣,他一抽,誰知道走了極端,抽到了大的劫數,后半生不可想象。而你一抽,誰知道抽了一個符合自己的小磨難,順利地過關了。
《阿甘正傳》當中有這么一句話:“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
有些巧克力的味道比較苦,而有些巧克力的味道比較甜。可不論是苦的,還是甜的,只有符合自己的口味,才是最好的巧克力。
道理是相似的。在遇到劫數的過程中,有些劫很難過,而有些劫很容易過,到底自己會碰到哪一個呢?其實,碰到符合自己情況的,那就可以了。
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莫過于一切“恰好”,不多不少,而是剛剛好。
二、有吉氣的人,能“吃好睡好”。
經歷過一些事后,才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能夠吃得好,睡得好,就已經是大幸了。”
吃得好,說明我們的胃口不錯,身體還行。睡得好,說明我們的精神狀態(tài)正常,而且沒啥煩惱和心理負擔。
身體健康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覺得“吃好睡好”是福報,認為這都是很正常的。可實際上,這不全是正常的,而是“命運”的眷顧。
看到過一些老年人,到了七八十歲了,依舊吃得安心,睡得舒服。所以,他們經常說這么一句話:“人吶,能吃能睡,還要求什么呢?”
能吃能睡的時候,不妨珍惜當下的好日子。所謂“衣食無虧便好休,人生在世一蜉蝣”。倘若不珍惜,也許就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余生,做個簡單且感恩的人,感恩吃飽飯的日子,感恩睡得好的生活。
三、有吉氣的人,會“知足少欲”。
有道是“欲念如淵,貪念如海。”
欲望就像是深淵一般,將無數人給吞噬了。貪念也跟大海一樣,讓無數人都葬身其中。只是,為了滔天欲望而倒霉的人,依舊數不勝數。
人,明知道“欲望滔天”不好,為什么還是會繼續(xù)呢?借用杜牧的一句話:“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后面的人,會為了前人的遭遇而無限悲嘆。而再后面的人,也會繼續(xù)為了這些人而無限惋惜。人,終究是不接受教訓的生物。
欲望給人的教訓,其實只有一個——做個知足常樂,欲望一般的人。不奢求,不貪婪,不勉強,完全以簡單的方式,去過好這一生。
做人知足,就是在守住吉祥之氣。賺十萬有十萬的快樂,賺一百萬有一百萬的享受,反正有多大的頭就戴多大的帽子。如此,便好。
四、有吉氣的人,會“車到山前必有路”。
人生最好的經歷,莫過于“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開車到了高山之前,就會遇到出路。船來到碼頭,人們也可以順利上岸了。所有的“遇到”和“順利”,皆是一種好運。
事業(yè)艱難的時候,有幸遇到了貴人;生活艱苦的時候,順利遇到了轉機;遭到挫折的時候,竟然在糊里糊涂中闖了過去。
有一位國學大師是這么說的,在百年的人生當中,我們迷迷糊糊所走的一些路,都是老天的指引。指引你走到哪里,你就擁有哪里的好運。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所有的經歷,從后往前看,其實都是好事。而能否讓壞事變成好事,關鍵在于人之心態(tài)。
做個好心態(tài)的人,該糊涂的時候糊涂,該精明的時候精明。如此“半精明半糊涂”一輩子,那好心態(tài)和好福運,也將不期而至。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