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金庸先生有言,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在人生的過程當中,最好要適當闖一闖,拼一拼,不要讓人生留有太多的遺憾。而在差不多歸去的時候,平靜且淡然地等待死神的降臨就好。
為什么要強調“悄然”呢?人,靜悄悄而來,也靜悄悄而去,沒有那么多雜七雜八的事兒出現(xiàn),那就等于“善始善終”了。
只不過,“善始善終”是理想化的情況。真實的情況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善始,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善終。
特別是帶有遺憾歸去的人,他們的怨氣太多了,生前走后都不安寧,這才是大問題。
不少人會疑惑,都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么還有一些人心懷怨氣,看不開呢?只能說,一切都是因果孽緣,不可避免。
02
古時候有一位國王,在臨終的時候,就跟身邊的兩個兒子說:還是我的大兒子好啊。你看看你,身為弟弟,怎么不學學你大哥。
不久后,這位國王就一命嗚呼了。國王以為,我讓大兒子繼位,那后續(xù)就沒有沖突和問題了。沒想到,二兒子不服氣,就起兵作亂,把大哥給干掉了。
大哥成為了階下囚,也想不通,弟弟一開始不是支持我繼承王位的嗎,為什么在父親死后,立馬就跟我對著干呢?
身為勝利者的弟弟,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努力多年,只是想得到父親的認可而已,哪怕得不到王位,我也不在乎。可是,他在臨死之前,依舊說我比不上你。既然如此,我就得讓你和他知道,我比你們都強......
本來可以相安無事,可就是因為父親的一句話,直接激怒了二兒子,讓他生出了不該有的念頭。結果,父親所看重的大兒子,就被二兒子殺掉了。
老人在臨終之前,如果還在對比和抱怨,那后人多半要倒霉。因一句話或者一個念頭而爆發(fā)的家庭矛盾,自古以來,數(shù)不勝數(shù)。
03
南北朝后期,楊堅統(tǒng)一天下,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他這一生做了一件錯事,那就是中途改立太子,讓楊廣繼位。
一開始,長子楊勇為太子,楊廣只是普通的皇子,但由于各種原因,楊廣成功討到了獨孤皇后的歡心,暗示獨孤皇后最好換掉太子。
雖然都是獨孤皇后的兒子,但二兒子楊廣明顯討得母親的歡心。所以,獨孤皇后就慫恿楊堅換了太子,并將楊勇貶為庶人。
不久,獨孤皇后因病去世了,楊堅的身體也差了不少,直接臥病在床了。楊堅原以為,二兒子會孝順他,讓他能夠安享晚年。
沒想到,楊廣調戲楊堅的妃子宣華夫人。差不多病死的楊堅大怒,說了一句:“畜生何足付大事,獨狐誠誤我!”
為了早日登上皇位,避免中途出現(xiàn)變故,楊廣也把父親楊堅害死了。死前,楊堅咒罵楊廣,也抱怨自己糊涂一時。誠如楊堅所料,隋朝二代而亡,畜生何足付大事。
老人死前的咒罵,那是非常惡毒的。這股怨氣,會影響被罵者一輩子。
04
臨終前,老人如果講了這兩種話,子孫后代多半很悲慘。
一、死前,老人還拿子女作對比,會引發(fā)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在第一個例子當中,為什么原本臣服的二兒子,會干掉即將繼承王位的大兒子呢?因為老國王亂說話,產(chǎn)生了不必要的矛盾。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虛榮心,喜歡聽別人的夸贊,而不喜歡聽別人的批評。尤其是對于父母的批評,子女們都特別在乎。
有些子女,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一旦父母不認可他們,還總是拿他們來跟兄弟姐妹比較,那他們就會仇視兄弟姐妹。
父母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沒關系,但一定不能在口頭上,去捧高或者踩低某個子女。隨便亂比較,看似很平常,實際上會給未來的家庭矛盾,埋下伏筆。
有些話,出了口,就收不回來了。只能說,無論到了哪個階段,都要考慮每個子女的感受,切勿讓一時的失誤,引來不好的惡果。
05
二、死前,老人的怨氣特別大,還咒罵子女,那子女就真的慘了。
民間有個傳統(tǒng),在老人離開之前,要對老人好一點,盡量不要惹他們生氣,讓他們可以安心且祥和地離開。
只是,并非所有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有些子女態(tài)度不好,或者急于繼承家產(chǎn),就會希望臥病在床的父母早日離去。
得知這一真相的父母,雖然改變不了什么,但他們會生發(fā)出怨氣。這怨氣無法消除,影響的不僅是當事人本身,還有子女后代。
這怨氣太大,子女會越活越良心有愧,不得心安,還疑神疑鬼。同時,家庭的德行和磁場會受到影響,進而驅散了家庭的運勢。
身為后輩,最好別讓即將離開的長輩有怨氣。看得見的問題,好解決。看不見的問題,才難辦。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