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于江湖當中的人們,都會為了一個問題而糾結(jié),到底是合群好呢,還是不合群好呢?
大部分人都認為,人在江湖,還是合群一點比較好。以至于,人們都把那些不合群的人,當成了異類,對他們投向異樣的目光。
由于過分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就會逼自己合群,逼自己去社交,絲毫不考慮,自己是否合適。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
有些人的性格偏向于孤僻,不適合在圈子中跟別人相處,但他們非要逼自己合群,那受苦的,就是他們自己了。
在這個磕磕絆絆的過程中,人們吃了很多苦,也逐漸明白了塵世間的真相。慢慢地,他們就會選擇不合群,做個別人眼中的異類,也樂得自在。
那些不愛社交,且沒啥人脈的人,看似異類,其實有這幾個追求。
一、追求“高質(zhì)量”的獨處人生。
網(wǎng)絡(luò)上有這么一句話:寧愿過高質(zhì)量的獨處生活,也不愿過低質(zhì)量的合群人生。
一個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任何的束縛,也不會被他人的一舉一動所干擾。這個時候,人生的全部時間,都由自己來掌握。
反之,加入到不喜歡的圈子當中,不僅要遷就別人,還要被群體束縛,自己想做什么,都沒有機會去做。如此合群,不就讓人生變得黯淡起來了嗎?
既然我們都知道合群會被束縛,那我們?yōu)槭裁催€會逼自己合群呢?因為人之“從眾心理”在作祟,看到別人做什么,自己也跟著做什么。
從小到大,身邊人也是這么教育我們的,不要遠離群體。在從眾心理和合群教育的影響下,那人們逼自己合群,就很正常了。
只不過,人老了,有所經(jīng)歷了,就該思考,這所謂的合群,真的適合自己嗎?如果不適合,那就做個離群索居的人,讓生活變得高質(zhì)量起來。
二、向往“自由、瀟灑”的人生模式。
蘇軾說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回首來時路,才發(fā)現(xiàn)滿是雨雪風(fēng)霜。只不過,只要自己的內(nèi)心瀟灑、自由、恬淡平靜,那生活中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為了“瀟灑、自由”這四個字,而盡力過好這一生。人生只有一次,如果活得不夠盡興,豈不是有所遺憾嗎?
有時間的時候,就自己一個人,或者帶著家人去旅行。日常放假的時候,也不用非要跟誰外出逛街,自己在家刷刷手機,樂呵樂呵過日子就好。
不見得,一群人在一起就真的快樂。也不見得,一堆人戴著面具逢場作戲,就真的有意義。真實的人生,應(yīng)該從自由、瀟灑地活一場開始。
如果你不喜歡合群,那我勸你,做個自由人,所行瀟灑事,人生必然一片花海。
三、追求“沒有爾虞我詐”的生活。
江湖,就是一個修羅場。身處其中,不過是你算計我,我算計你,永遠都“爾虞我詐”罷了,讓人難以活得心安。
人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不能真實一點做人,非要爾虞我詐呢?因為江湖中充滿了利益的爭斗,以及各種各樣的是非,又有誰能逃離江湖呢?
我們無法完全逃離江湖,也無法完全躲避是非,但我們可以適當遠離江湖,遠離虛偽的人心,以及避免一部分的是非。
比如說“退群”。我們跟這個圈子的人,本就不是一條心,根本融不到在一起,那我們還不退群,不就被人針對排擠了嗎?
千萬不要覺得,退群了,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我們。也不要覺得,不合群了,自己就成為了不正常的異類。
其實,違逆自己的想法去合群,才是真正的異類。遠離跟自己無關(guān)的圈子,少點爾虞我詐,我想,人生會更快樂。
四、追求“聽從本心”的往后余生。
人活著,就為了這四個字,聽從本心。而聽從本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快樂”。
正如金庸先生所言,大鬧一場,悄然離去。何謂大鬧一場?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一個人就敢大鬧凌霄寶殿,為什么?因為他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戰(zhàn)。哪怕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也沒有遺憾了。
對于普通人來說,如何“大鬧一場”地活著呢?有錢了,想去環(huán)游世界,那就趁著年輕到世界各地走一遭。有點本錢,想做點生意,那就嘗試自己創(chuàng)業(yè)當老板。
為了理想和目標,而孤身向前,這并非是勢單力薄,而是無上的勇氣。這無上的勇氣和決心,恰恰是普通人所缺乏的。
人生最大的成功,不是跟誰合群,與誰在一起,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聽從本心過好每一天。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