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寫道:“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可以看不起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但不能看不起有青春活力的年輕人。人生的未來和前途,終究是不可測的,又有誰會落魄一輩子呢?
這個世界,永遠在發生變化。強大的人,有可能明天就變弱小了。有錢的家庭,也許下一刻就貧窮了。底層的家庭,或許未來就興起了。一切,都沒有人可以預料。
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只要我們堅持下去,那就有可能笑到最后,成為勝利者,見證家庭興起的過程。
不少人都認為,家庭最悲催的,是貧窮。其實,家庭最大的失敗,不是貧窮,而是出現這幾個不太好的兆頭。
一、子女坐吃山空,容易富不過兩代。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
從歷史上看,富不過三代的情況特別常見,還有些家族富不過二代。為什么呢?因為富二代或者富三代,沒本事,守不住所擁有的基業。
秦始皇的兒子胡亥,敗光了父輩留下來的基業;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兒子宇文赟,放縱享樂,縱欲而亡,被楊堅奪了大權;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讓隋朝二代而亡。
創一代如此強大,為什么富二代的能力,會比不過創一代呢?因為第二代人沒有在血雨腥風當中磨礪過,自然就缺乏守成的性格和本事。
在今時今日,不少家長都喜歡“富養”孩子,讓孩子在溫室當中長大,孩子要什么,就滿足他們什么,這是有問題的。
要知道,溫室的花朵,抵御不了外界的狂風暴雨。
二、夫妻不和,會影響家庭的氣數。
小家庭的建立者,就是夫妻雙方。夫妻倆有什么舉動,家庭就會往什么方向發展。
夫妻倆齊心協力,同甘共苦,那男人的事業就會走上坡路,家庭的財富會增多,對于子女的教育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反之,夫妻倆離心離德,一方變了心,另一方在外邊偷吃,那雙方的事業都會走下坡路,哪怕家庭再有錢,也會逐漸走向崩潰。子女的性格,也會變得扭曲。
我們不妨看看那些“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環境真的好嗎?不好。這單親家庭真的幸福嗎?不幸福。
所謂“夫妻齊心,其利斷金。”從古至今,都是夫妻和睦的家庭,可以贏到最后。比如說,劉邦和呂雉的劉家,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李家,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朱家。
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不要跟另一半鬧矛盾。因為這夫妻雙方的矛盾,不僅會影響到婚姻關系,還會影響到家庭的氣數。
三、老人做作,至少會害死兩代人。
在《都挺好》中,身為長輩的蘇大強,不僅到處搞事情,還做作不堪,搞得三個子女都焦頭爛額,不僅婚姻失敗,還事業受阻。
老人對于家族的影響力,之所以會那么大,就是因為老人是家庭的頂梁柱。要么上梁正了,下梁會更端正。要么上梁不正,下梁會更歪。
所謂“老人有德,造福三代。老人無德,連累兒孫。”一個老人,到底有什么德行和所作所為,下面的子女后代就會有樣學樣。
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21天或者更長的時間。毀掉一個好習慣,只需要幾分鐘。這就注定了,家庭好起來不容易,壞起來卻很簡單。
你想想,子女們都沒有錢,老人卻倚老賣老,逼迫子女們出錢。兒子的婚姻原本和諧,老人卻喜歡搞事情。這,豈不是家族不和的根源?
人心齊,才能泰山移。人心不和,只會禍亂叢生。
四、家庭沒有“長久”的觀念,容易敗。
家庭,延續下去不容易,活下去更難。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也許你一個不小心,就讓家庭絕后,繁華不再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有“長久”的觀念,跟這兩點有關。
首先,長輩不要透支子孫的福氣。十分聰明用七分,還有三分留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子孫后代不如人。留點福氣給子孫,才算有遠見。
其次,盡量不要得罪人,而應該隱忍下去,悶聲發大財。不少家庭都喜歡炫耀,不是今天顯擺,就是明天張揚,這都是“尋死之道”。試想,別人沒錢,就你有錢,那別人不就針對你,暗中阻礙你了嗎?
真正的長久,不是口頭上的長久,而是現實意義中的“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一代人終究會過去,讓后代人更好,才是真相。
正所謂,富人思來年,窮人想眼前。格局如何,眼光如何,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氣數,是否長久。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