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這個世上,最難的,不是謀生,而是與人相處。
由于每個人的性格都存在差別,愛好各不相同,所以人與人相處,無異于火星撞地球,水火不相容,這就導致了諸多的問題和矛盾。
跟外人相處如此,跟家中的親人相處也是如此。不見得外人就難相處,也不見得親人就好相處。有些時候,親人比外人還要難相處。
就拿父母跟子女的關系來說,父母有他們的觀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這兩代人就會出現“隔閡”。隔閡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滋生嫌隙和矛盾。
父母會抱怨,自己養了多年的孩子是不孝子,白眼狼。孩子會抱怨,父母不懂得體諒后人,越來越糊涂。以至于,兩代人的關系會逐漸疏遠。
02
有一個案例。
老陳夫妻倆都年過五十五了,兒子和女兒也都快三十歲了。由于他們沒有在外邊買房,都住自家的自建房,所以這兩代人的沖突特別多。
兒子結婚了,但沒有要孩子的打算,所以老陳夫妻倆總是指責兒子和兒媳婦,認為他們要斷了陳家的香火。兒子覺得,這是我們這代人的選擇,跟父母有什么關系呢?
就是這種態度,讓老陳夫妻倆受不了。老陳對兒子說:我是父母,你是兒子,那你就該聽我們的話,不然,你就不要認我做父母。
兒子和兒媳婦無話可說,所以他們作出了一個決定,疏遠父母。有一次,老陳住院了,兒子和兒媳婦都沒有出現,既不出錢,也不出力,讓老陳心寒。
至于老陳的女兒,還未嫁出去,所以老陳夫妻倆特別憂心,經常跟女兒說,隨便找個人,早點嫁出去,才不會成為大齡剩女,孤獨終老。
在這件事上,女兒的態度更激烈。她明確地表示,如果父母再管她的閑事,她就會疏遠父母,跟父母不再往來。對此,老陳夫妻倆也不解,為什么子女都厭惡我們呢?
03
父母為了子女著想,這是很正常的。只是,在為子女著想的同時,很多父母都忘了一點,子女的想法和追求,到底是什么?
父母希望,兒子要快點傳宗接代,兒子覺得,自己暫時不想生。在這件事上,誰都沒有錯,只是雙方的觀念起沖突罷了。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思維來理解。父母這一代人,完成他們的責任和使命就好。子女有什么想法,就隨他們吧,一代人,哪能管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事呢?
女兒想什么時候結婚,那也是她的選擇。讓她隨便找個人結婚,也未必是正確的。既然如此,不妨尊重她的選擇,尊重她的人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倘若父母還以老一套來要求他們,只會被他們厭惡,而不會搞好兩代人的關系。
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弊訉O后代,自有他們的福報,作為父母,又何必為他們做牛做馬呢?
也許,子女所喜歡的,并非是啥都管的老人,而是尊重他們選擇的父母。
04
跟子女住一起,要多留這幾個心眼。
首先,跟子女住一起,要懂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唐代宗跟郭子儀說過一句話:“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不裝聾扮啞,如何能夠做好長輩的角色呢?對某些事太認真,并不明智。
子女要做什么,只要沒有犯法,沒有違背做人的道德準則,那父母就不該干涉太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那就可以了。
其次,跟子女住一起,可以包容,但不要過分挑剔。
人越老,越會犯糊涂——愈發變得執著,不是這里挑剔,就是那里嫌棄,一點也不夠包容。暫時挑剔,子女還會容忍你。長期挑剔,子女就會憎惡你。
為什么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挑剔?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長輩,后代就該聽自己的話,那他們就會處處挑刺。如此,關系怎么可能好呢?
05
第三,跟子女住一起,盡量保持“一碗雞湯”的距離。
人與人靠得太近,關系就會變得惡劣。人與人離得太遠,關系就會變得疏遠。唯有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關系才會變好。
這不遠不近的距離,就是一碗雞湯的距離。父母將雞湯端到孩子所居住的地方,雞湯既不會太熱,也不會太涼,溫度剛剛好。
第四,跟子女住一起,避免談及過多“錢財”的話題。
現階段,不少父母和孩子,都會在錢財方面,鬧矛盾,甚至相處成仇人的樣子。僅僅是幾萬元,就能讓父母和孩子的關系破裂。
千萬不要用錢財利益,去考驗人性,因為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所以說,少談錢,少談利,才能家和萬事興。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