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由衰轉盛,或者由盛轉衰,究竟是一代人的問題,還是兩三代人的問題?
答案很現實,兩三代人的問題。家庭要敗,在父母這一代,就已經初露苗頭了。到了子女這一代,才衰敗到了極致。所以,父母會罵這些子女為“敗家子”。
其實,將家庭貧窮的責任,完全推到一代人的身上,那是有失偏頗的。要知道,窮,不是一天造成的。富,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隋煬帝楊廣特別敗家,所以楊家后人都指責楊廣。殊不知,是隋文帝楊堅和孤獨皇后,鐵了心要廢太子楊勇,而改立楊廣為太子。
父母所造的孽,終究會在子女這代人的身上,招惹來報應。這就是所謂的“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子孫窮酸命,父母有責任。不要做這些傻事,否則,家就敗了。
01
千萬不要,透支子孫后代的福氣。
俗話說:“十分聰明用七分,還有三分留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兒孫后代不如人。”
家族有十分的福氣,父母最多用七分的福氣就可以了。余下的那三分福氣,要留給兒孫。如果十分福氣都揮霍一空,那子孫后代就真的低人一等了。
東漢末年,有一謀士賈詡。一開始,賈詡是張繡的下屬,曾經獻計張繡打敗過曹操。后來張繡投降,賈詡也就歸降于曹操。
賈詡此人很聰明,深諳進退之道。曹操需要他的時候,他就建言獻策。曹操不需要他的時候,他就躲在家里面,既不跟同僚往來,也不參與到是非之事當中。
曹操知道賈詡如此會做人,就沒有為難賈詡,還給了他不少賞賜。多年后,賈詡得以善終,子孫后代也富貴安穩,沒有經歷大的動蕩。
父母這代人,千萬不要透支子孫的福氣,到處惹事,不然,子孫的小命就不保了。
02
千萬不要,讓孩子在溫室當中長大。
有一句諺語:“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
小小的花盆,沒有那個土壤去培養蒼天大樹。小小的鳥籠,無法培養出展翅高飛的雄鷹。狹隘的舒適區,只會培養出弱小且脆弱的子女。
無數父母認為,只要我讓孩子活在舒適區,那就是對子女好。事實上,早年沒有經受磨礪,不懂得賺錢的苦,對生活就不會有清晰的認知。
鄰居的兒子,23歲了還躺家里面,啥也不干。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父母就找關系,給他安排了份工作去賺錢。
工作了半年,兒子慵懶的狀態改變了,整個人變得勤勞。工作了一年,兒子就懂得節約過日子,沒有以前的大手大腳了。
為什么賺過錢,吃過苦的孩子,會變得勤儉節約?因為他們擺脫了舒適區,在江湖中歷練過,那他們就會有不一定的想法和覺悟。
03
千萬不要,重視情商、智商而忽視逆商。
越是有所經歷,越是發現,那些混得如魚得水的人,也許他們的情商和智商一般般,但他們的逆商特別高。
所謂的逆商,我們可以理解為“抗挫折能力”。一個人的抗挫折能力,是否強大,決定了這個人可以走到哪一步,擁有什么樣的人生。
有的孩子,考試考差了,就要死要活,覺得人生無望;有的孩子,找不到好工作,就人生絕望,毫無活力;有的孩子,被人甩了,就認為人間不值得。
其實,這都是逆商太低的體現。真正高逆商的人,不管遭遇什么,都逆來順受,不會有任何的抱怨。因為他們知道,抱怨再多,也不會改變什么。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唯有煉就高逆商,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每個人都是一把未開封的寶劍,不加以磨礪,哪能寒光凜冽。?
04
千萬不要,傳承物質而不傳承德行。
每一代的父母都有一個想法,只要我將錢財、資產、身家傳給孩子,那孩子就能安穩無憂,一輩子富貴了。
將物質錢財傳給孩子,這是好事。不過,要有一個前提,孩子有一定的德行。有德行的孩子,才有本事守住財富。
德能配位,處境安穩。德不配位,必惹災殃。一個人的德行,是否跟所擁有的一切相匹配,將決定了他的處境是否安穩。
有人會說,物質是看得見的東西,德行是看不見的東西,難道說德行比物質更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
看得見的物質,終究有消散的那一天。看不見的德行,會庇佑當事人活得長久。德行,是普通人一輩子安康的護身符。
身為父母,可以給子女留下房子、車子、存款,同時也要教他們德行。有德,才不會走向敗亡。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