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一個人際關系“萎縮”的時代,隨著時光的流逝和閱歷的增加,我們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了。
有一個很矛盾的關系——你認識的人越多,熟悉的人卻越少。你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經(jīng)營社交圈子上,可收獲的只是一張張陌生的名片。
社會像洶涌澎湃的潮水,一直在拍打著“人際關系”的邊岸,能沖破第一道堤壩的是“利益”,能壓垮最后一道防線的卻是“親密”。
人與人的“親密”,反而成了社交關系的最大殺手。那些昨日還飲酒作樂的兄弟,今日成了反目的仇人。那些昨日還一同相擁的閨蜜,今日成了最痛恨的敵人。
不是時光改變了你們的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過分親密的行為,讓本就搖搖欲墜的社交大樓徹底崩塌,只留下一聲嘆息。
親密,是關系更進一步的象征。相反,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把各自的優(yōu)缺點展示得一覽無余,也把雙方的情感空間割裂得粉碎。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為何正常朋友之間的交往需要和水一樣,而“利益”朋友之間的交往卻要像“甜酒”一般呢?
原因無二,正常的朋友之間,其關系的牽引繩是“情誼”。而“利益”朋友之間,其關系的牽引繩是“物質金錢”。
當一個人腰纏萬貫時,他身邊的朋友多了虛偽的“親密”,而少了真實的感情。所以,當他富貴不再時,也就“樹倒猢猻散”。
所以物質的關系很現(xiàn)實,它的根源永遠是“金錢至上”。
但真正的感情卻是另一個世界,不聯(lián)系感情就會淡,聯(lián)系多了對方就會煩躁。因為情感關系的根源太復雜了,遠沒有金錢關系那么簡單。
許多人總抱怨,為何“我對他”那么好,他卻拋棄了我?
曾看到過這么一個有趣的回答:“也許是你太好了,讓他不得不拋棄你!”
想到一個成語——物極必反。既然死胡同的背后是退路,那么好關系的背后就會是“幽怨積深”的反目成仇。
一把刀,能刺向對方,也就能割傷自己。每一把刀的背后,都源于“因愛生恨”的心理轉變。
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有一個度,太輕了,反而會讓人飄飄然。太重了,反而會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所有的事情,“剛剛好”是最好的狀態(tài)。
正如白巖松所說:“花開一半才是最美的,月亮未曾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花全開后就要花落了,月亮全圓后就要虧損了。”
花如此,月如此,社交關系也如此。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與人剛認識的時候最好。
沒認識之前,雙方之間都保持了神秘感,你對他充滿了好奇,他對你也滿是期待。這樣一撮合,兩個人便成了好朋友。
可越到后來,雙方開始沒有秘密了,你對他了如指掌,他對你也了熟于心,那種剛開始的“新鮮感”便會消失殆盡。
最后,隨著而來的只是無盡的“嫌棄”和“挑剔”。我不喜歡你的放縱,你也嫌棄的我的固執(zhí)。
所以,所有的社交關系,就像是“花開花落”的過程。過于成熟了,就要花落了,就要凋零了。這是我們親手造成了,是我們親手下的肥料——親密。
當過于親密的關系蔓延開了,這不是一件好事,而是需要警醒的壞事。很多親密關系都會在雞毛瑣事的導火線中破裂,甚至反目為仇。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句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話說多了,容易說錯,更容易被人看到自己的內心秘密。許多時候,那些所謂的“朋友”便會在知曉你的內心后非常得意,隨時看不起你。
這個社會很奇怪,奇怪在于雙方本就是平等交往的關系,我有我的“坦誠”,你有你的“收藏”,可那些“坦誠”的人往往被人輕視。
對方會認為這些不會收藏秘密的人都太“單純”了,所以雙方在關系的“天平”中失衡,人與人的交往也逐漸枯萎。
說話,可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和心底話,卻不能把“一片真心”都拋灑到人前。因為在世人看來,我們的“真心”不值錢。
有一天,小和尚跑到大堂向老師傅哭訴,說自己的被師兄欺負了, 自己的弱點還被掐得緊緊的。
師傅也沒說什么,只是說了兩個詞:“遠離,靜心。”
遠離,并不是要人放棄社交關系,而是跟打交道的人保持距離。所謂“距離才會產(chǎn)生美感”,沒有距離,便只會陷入“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迷茫感。
在人際關系中,根本的還是要有“靜心”。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會因對方的糖衣炮彈而投懷送抱,也不會因他人的惡言穢語而耿耿于懷。
社會是人的社會,人也是社會的人。能把握一個度,是智慧。而這個度便是一種“神秘感”,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最后,想起王陽明的一句話:“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把心留給自己,才能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隨機應變,周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