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我鼓勵年輕人在30歲之前做加法,在30歲以后做減法。”
古人常說:“四十而不惑。”可在現代社會,人到中年不是不惑,而是多惑。
四十歲左右的年紀,大多數人已經到了事業的瓶頸期,想突破很困難,不想突破又容易被“新人”取代。
每天醒來睜開眼,發現身邊的人都在觀望著自己,可自己卻無人可訴、無人可依,仿佛成了家里不能倒下的頂梁柱。
人到中年,擔負的責任太多,容易忘了自己;擔負的期望太高,容易迷失方向;擔負的工作太雜,容易累壞了身體。
所謂“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得到的前提,是要懂得舍棄,舍棄不必要的部分,就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
人生就是一本書,書的頁數已經確定了,當書快要寫滿的那一刻,不妨暫緩手中的筆墨,給自己做點減法!
人到中年,給工作做減法
西漢戴圣在《禮記·雜記下》寫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人生只有兩個階段——白天和夜晚。人生只有兩個狀態——行動和睡眠。這兩種階段和狀態都像是一個天平,任何一方的傾斜都會造成另一方的失衡。
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2019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5小時,同比增加0.5個小時。
社會工作量在逐年遞增,人的壓力也在增大,所以這個社會仿佛進入了“焦慮”的階段。
人到中年,打拼了大半輩子,早已身心俱疲。面對部門越來越多的新人,面對早已被辭退的老友,每天的生活都過得提心吊膽。
所以,“杠桿”標簽人群便從此誕生。許多人白天上班,晚上混副業,生活別提有多忙碌了。
為了工作,為了零碎的外快,有人倒在了電腦桌前,有人倒在了加班的過程中……每天的日子,仿佛就是“為錢”而生的煎熬。
當你想改變這個階段時,不妨問問自己,工作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功名利祿,還是為了家庭幸福?
可是,為了誰也不能放棄自己。當你倒下的那一刻,難過的只有親人,痛苦的只有家人,悲哀可是一家子。
周國平先生說過:“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是最壞的一種,他把幸福永遠向后推延,實際上是取消了幸福。”
給工作做減法,是為了把當下“幸福”的留住,把身邊的愛留住,把自己的健康留住,讓悲劇遠離,使溫暖常在。
人到中年,給自己做減法
年少的時候,為了學業而打拼;青年的時候,為了工作而打拼;中年的時候,為了家庭事業而不斷奮斗……
人活一輩子,時光太多,青春易逝,當年的準備瀟灑走四方的少年,卻活成了自己所討厭的樣子。
馬云說:“這是一個摧毀你,卻與你無關的時代;這是一個跨界打劫你,你卻無力反擊的時代。”
人生的壓力和挑戰分為兩個部分,一個來自“外在環境”,一個來自“內心世界”。
多少次我們不敢痛哭,只因我們是家庭的棟梁,誰哭也不能自己先哭。多少次我們不敢先睡,是因為我們是妻兒的依靠,他們沒睡,自己怎敢入夢。
生活給予每個人太多的壓力,給予每個中年人太多的壓迫。所謂自我“減法”,就是減除自己不必要的憂愁。
面對成長的孩子,其實不需要為他的未來過多擔心,每個人的道路都是自己選擇的,他有自己的路要走。
面對毫無自由的生活狀態,其實不需要事事都放在心上,一些瑣事,能放下就放下,才能清空心靈的垃圾。
不是真的成為富豪才去環游世界,人生苦短,一年一次小旅行,幾年一次大旅行非常必要。
與其為了把錢留給未來某一刻享受而苦了自己,不如多花些時間問問自己,年少渴望的夢想完成了嗎?
許多人的答案應該是:沒有。既然有些事情未來無法順利完成,當下就該把握機會,而不是在盲目疑慮中遺憾終生。
人到中年,給家庭做減法
家庭,永遠是人一輩子都牽掛的地方,可那里有是充滿焦慮的束縛之地。
人到中年,和自己最親近的地方便是家庭,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便是伴侶孩子和父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我們的心弦。
為什么要為家庭做減法?家庭就是人生這本大書的支架,支架上不僅有書本,還有雜物,而做減法,就是清楚“家庭”的瑣碎之物。
多少人因為家庭矛盾而郁郁寡歡,甚至關系破裂,一蹶不振,所以,減少不必要的“雜物”是必要的。
沒有人希望像周揚青和羅志祥那樣,因為一部手機和另類的秘密而關系破裂,弄到全網皆知。
誰都希望家庭關系的相處就像孫儷和鄧超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扶持,相互取樂,營造良好的家庭關系。
當你為了一些瑣碎的家務想大發脾氣之時,不妨冷靜下來想想,家庭所有大矛盾都由小矛盾聚集而成。
于是乎,在家庭形成一些良性的生活關系亦或是互動習慣,讓信任習慣成為沖破家庭矛盾的強大力量。
別讓心走的太遠,而家庭卻變得越來越迷糊。家庭到底是你我的安身之地,家庭不適宜做太多加法,卻適合做“減法”,這個減法的過程,就是消除矛盾的過程。
引用蘇軾對于“減法”的一句話: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說煙雨任平生。”
煙雨平生,便是到達一定境界的“人生減法”模式。人到中年,什么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青年時期的“加法”加多了,卻不懂為何要做“減法”了。人生的后期,應當是做“減法”的過程!
本文原創作者:舒山有鹿(全網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