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剛結婚的時候,大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是富貴也好,貧窮也罷,都要和對方相濡以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可到了一定的年紀,經受了生活的壓迫之后,雙方的感情也慢慢地變淡了。不僅如此,還會時不時大吵一架,甚至進行家庭“冷戰”,日子過得一點也不自在。
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產生一種心理,那就是不想過,可又不想離婚,因為自己的內心早已裝有對方,要放棄,哪能那么簡單呢?況且,當有了孩子之后,就更不能“離婚”了。
有人說:“人的感情就像是一年四季,要改變的總會改變。”
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易變”和“厭舊”。夫妻雙方出現矛盾,不是經濟的原因,那就是生活的原因了。有些時候,生活就像是“水”,過分清淡了,如果人懂得在其中加點“調味劑”,也許會給自己的婚姻生活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可不管怎樣說,中年夫妻如果身處婚姻“矛盾”中,不妨做到這幾點,也許能度過難關。
坦誠以待,當面說清楚,伺機尋找“臺階”
人與人的感情本身就是羞澀而又復雜的,這時候,就該有人跳出來“當面”說清楚。
為何夫妻之間經常“冷戰”?就是因為兩個人都不敢主動去說明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都不想給對方“臺階”下,如此,只能是讓本就平淡的感情變得“冰冷”起來。
有些夫妻,一遇到了事兒,不是一個人躲回房間里,就是一個人在一旁若無其事地玩著手機。說實話,這些人的心中多多少少都會有懺悔,可就是拉不下面子,所以讓矛盾越積累越大。
想要“破冰”,就得懂得適當服軟,學會在事后對方氣消了之后,一五一十把話說清楚。那么,應該能用自身的“熱火”,融化對方內心的“堅冰”。
暫時分房分居,還對方一個“私人”空間
心理學家說:“適當分房去住,也許能緩和雙方之間的矛盾。”
夫妻分房睡,在現代這個社會,應該是一種常態。為什么這么說呢?就是因為現代人都提倡一種思想,那就是“隱私”思想。無論對方和自己親疏與否,都要保證自己的“私人空間”不受他人侵犯。
中年夫妻過得不好,也許就是“私人空間”這個問題的需求惹的禍。女人喜歡保有自己的小秘密,男人也想妻子少點管自己,那么,不妨給對方一個緩沖期,相信會有一定的效果。
人,始終不可能永遠做到“透明”。既然如此,只要對方還是一個“忠誠”的人,那么給他點“私人”空間,其實就是還對方一絲微小的“自由”,以此換來生活的“細水長流”。
找準時機,找到“甜”點,勾起美好的記憶
每個人在結婚之前,都會有一些的“定情”信物,或者攜手去過不同的地方。那么,當過得不好的時候,就該“扭轉時光”,盡管年齡回不去了,也要讓“心”回去,回到那個“激烈”的戀愛時期。
其實,人有個特點,那就是“長情”。無論是女人也好,男人也罷,他們就算嘴巴再硬,說得再“無情”,內心也是柔軟的。因此,適當地去制造“浪漫”,會給平淡的生活帶來“甜”。
當你再次把“定情”信物拿給她看時,當你帶她回到那個“有緣”之地時,相信對方一定會感慨萬分。有些時候,情調,并非只能隨著“生活環境”去改變,適當進行“人為”改變,也是必要的。
人到中年的夫妻,就是因為生活少了“甜”,所以生活總是吵鬧,甚至感受不到婚姻生活的美好。如此,又怎能長長久久地攜手走下去呢?
以孩子橋梁,嘗試修補“裂痕”
大多人過不好,又不想“離婚”,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自己的“孩子”。
有些人認為,孩子還沒大,如果離婚了,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另外,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也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他們就在“糾結”中苦苦過日子。
這時候,夫妻雙方出現了“僵局”,就得有人來“搭橋”,打破這個“僵局”。那么,這個人可以是誰呢?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夫妻雙方的愛情結晶——孩子。
讓孩子左手牽著父親,右手牽著母親,雙方一同走下去,就算夫妻之間再嘴硬,也多會心軟下來。因為在孩子面前,父母永遠是最慈愛,最有感情的。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孩子的存在,讓想要離婚的夫妻遲遲下不了“狠心”,可又因為孩子的存在,讓這份關系能慢慢地存活下去,以至于還有“一線生機”。
過不好,不想離,只能湊合著過日子
最壞的情況是什么?那就是雙方早已到了無法修補的地步了,愛下去是不可能的了,那么,只能是“湊合”著過日子。
在這個社會,可以說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年夫妻是“湊合”著過日子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就是因為生活與家庭的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夫妻之間又能剩多少的“感情”呢?
人慢慢老去的時候,情感也會變得“冷漠”,甚至變得“淡然”。這是一種人之常態,更是生活之日常。唯有人慢慢去習慣,慢慢去享受“平淡”的時光。
不過,還是得好好想想,夫妻生活過不好,這個社會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過得好”呢?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不喜歡的事兒。夫妻之間,如果離不了婚,那只能是湊合去過好每一天,然后湊合過好一輩子。
人,不管怎么說,還是要懂得包容。只要對方的心還在家中,還未飄到外面去,那么,這段婚姻就還有轉彎的余地。余生,好好珍惜“忠誠”的枕邊人。湊合,只能是最好的做法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