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里面,就有“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在里頭。
關(guān)于“養(yǎng)兒防老”,你會想到什么?大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自己辛辛苦苦把兒女帶大,那就萬事大吉了。因為只要兒女孝順,一切的養(yǎng)老事宜就能迎刃而解。
這樣的想法,在這個社會里面還是占大多數(shù)。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不但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還和很多的現(xiàn)實問題相關(guān)。當現(xiàn)實和傳統(tǒng)觀念一并向人倒壓過來時,又有誰能頂著住這般的壓力呢?
所以說,“養(yǎng)兒防老”暫時會成為社會的常態(tài)。因為人的觀念和現(xiàn)實的大環(huán)境,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另外,對于我們個人而言,“養(yǎng)兒防老”這樣的思想,有它特別嚴重的“忽略性”,那就是它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處境和生活現(xiàn)狀。要知道,在如此艱難的社會中,年輕一代能自己養(yǎng)活家庭,就已經(jīng)很不錯,也許他們還需要你的支持。那么,真的能養(yǎng)兒防老嗎?
近年來,在生活中,大多人都喜歡拿“錢財”和“兒女”進行比較。有些人認為,錢財過分俗氣,過分沒有人情味,對于養(yǎng)老毫無幫助;而有人認為,子女也是人,他們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這樣的爭論,其實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基本上是說不清的。如此,我們可以從生活的現(xiàn)狀中,看看這兩種養(yǎng)老模式,到底誰最好。以下這三位老人,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鄰居王阿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養(yǎng)兒防老”觀念的支持者。在她看來,金錢再可靠,也不如兒女圍繞在身旁那般快樂。
在王阿姨63歲那年,她由于在內(nèi)家的廚房里摔了一跤,傷到了腰板,還引發(fā)了其他的疾病,也就只能躺在醫(yī)院里靜養(yǎng)。
因為王阿姨退休前是公職人員,所以說她每個月的養(yǎng)老金是充足的。另外,她自己也有一大筆積蓄,足以讓她安穩(wěn)到老。
可是,當王阿姨住院之后,不管是住院費,還是護工費,那段時間的費用,基本上都是她的孩子出的。甚至她的孩子還忙上忙下,身體力行地照顧王阿姨。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便是孩子不愿看到父母如此受苦,寧愿自己苦一點,也絕對不能虧待了父母。
這樣的話語,其實就說到了王阿姨的心坎上。在她看來,自己的錢財再多,也不過是身外之物而已。她所需要的,并非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而是能一直記掛在心里的親情。
一般來說,每個老人都想在“親情”的溫馨圍繞中,幸福安穩(wěn)地度過晚年,走到生命的盡頭??墒?,能有一個溫馨的家,能有一群懂得感恩的孩子,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就拿王阿姨來說,她的孩子寧愿自己出錢,寧愿忙前忙后,也不讓母親受罪。他們的行為,能說明一點,那就是這群孩子,有一顆感念父母的真心。而這樣的真心,可以說是不常見了。
同事老李的父親,李大伯,他今年70多歲了,是名副其實的“70”后。
這個年紀對于李大伯來說,應(yīng)該是忘卻“生前身后”事,和兒孫老友一同作樂的時候。可李大伯卻有一個舉動,讓人不解,那就是他整天把銀行卡和房產(chǎn)證揣在身上,無論是誰也不能靠近他。
看到李大伯的行為,同事老李感慨道:“我的這個老父親吶,一輩子都不會相信別人。年輕的時候是這樣,沒想到人老了之后,這樣的情況就更嚴重了。有些時候,還真的挺心疼去世多年的母親的?!?/p>
聽過到老李的這番話,其實就能看出李大伯的心思和他內(nèi)心的想法。那就是兒女再好,都不過是兒女自己的行為和表現(xiàn),可一旦兒女對自己不好了,自己又沒有什么“憑靠”,只能是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
很多時候,看到李大伯的行為,雖說有點自私,有點不顧人情,可他做得確實有幾分道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人活到一定歲數(shù),人心看透了,自然就覺得“錢財房子”才靠得住。
最近聽說李大伯還遇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他的三個孩子和他分家,想讓李大伯能分割好相對應(yīng)的財產(chǎn),避免未來引發(fā)“錢財”爭奪大戰(zhàn)。
李大伯聽到之后,連忙不同意。他說了這樣一句話,發(fā)人深思。他說:“你們當孩子的,別總是想分家分財產(chǎn),該照顧父母時,還是要照顧父母。我現(xiàn)在說好了,誰待我好,我把財產(chǎn)分給誰?!?/span>
這番話,很現(xiàn)實,很俗氣,可又很有道理,因為這是一個老人內(nèi)心的養(yǎng)老愿望和心聲。
鄭阿姨是某親戚家的一個朋友,她今年65歲,而她的老伴今年66歲,年齡上相差不大。而且這兩人,還曾經(jīng)在國企中上過班,有著不錯的退休待遇。
早些時候,就曾聽別人說,鄭阿姨整天和老伴在國內(nèi)國外飛來飛去,基本上是月月旅行,年年出游。在別人看來,這兩人雖然年歲已高,卻活得像“神仙眷侶”一樣。
有一次,親戚問她,你的孫兒和孩子,你都不用照顧嗎?你那些孩子,都不用你的資助嗎?
鄭阿姨是這么回答的,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他們該怎樣,就怎樣吧,我們再有本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讓他們都能心感幸福啊。只要他們自己過得好,我們自己過得好,其實對于這個家來說,就足夠了。況且,孩子也支持我們多走走,畢竟上年紀了,過幾年就走不動了。
親戚聽到后,其實是很吃驚的。在他看來,對方不想當一個守財奴,一輩子窩在家里不出去,也不愿總是靠孩子來照顧,毫無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能力。
如此,我們能看到,鄭阿姨的想法,往往象征了新的觀念,那就是錢再多,也不如有人伴,兒女再好,也不如一老伴。
無論是房子錢財也好,子女兒孫也罷,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能依靠的一切。只不過有些人依靠人,有些人依靠物而已。
在這個社會,其實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有的只是一種“合適”自己的生活。要知道,每個人的家庭不一樣,每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不同,所以每個人的選擇和偏重點也不相似。
就像上文的李大伯,你可以說他自私無情??刹荒芊穸ǖ氖?,他自己拿著錢財和房產(chǎn),終究有一個心安,終究能確保自己的晚年生活無憂。
就像上文的鄭阿姨,你可以說這種人你沒遇見過,但有一點是要肯定的,那就是這樣的人到處都有,并且還不少。她們不想依靠任何人,只想和愛人互相依存,白頭偕老,相伴此生。
只不過,還是要說,不用看別人怎么選,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能算是最好的選擇。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