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一個家庭里面,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家中坐鎮,相信兒孫后輩未來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因為越是有眼光,有閱歷的老人,他們越能把握住家庭發展和日常生活的大方向,幫兒孫撐起一片天,所以說,有賢德老人的家庭,就是一塊“福地”。
《增廣賢文》有言:“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須靈山朝世尊。”
只要家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還在,那么他們依舊是家族的掌舵人,是家庭的頂梁柱,更是兒孫背后堅實的護盾。
可這個世上,既然有德高望重的老人,那么就會有“無才無德”的老人。而前者能造福一個家,后者則會毀掉一個家。
為何這么說呢?如果某個兒孫沒有德行,那么他所影響的,不過是他一個人的事兒。可一個老人影響的,那就是一家子的事兒了。
要知道,在中國這個以“孝”為主的社會里面,一般的兒女是不敢忤逆父母的意思的。而這樣的情況,就容易讓某些老人“肆無忌憚”地狂妄起來。
所以說,看一個人,要兩看。看一個老人,也要分開來看。我們要尊重有品德的老者,更要勸阻無德的老人,這才是我們做兒孫應該要做的事兒。
下面這三種老人,是你痛苦的根源。未來,別做“愚孝”子孫了。
古人曾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作為年長的一輩,他們愛護自己的子女,就會不顧自己的利益,從而為子女做好打算,為他們的未來做好鋪墊。
所謂“父母者,兒孫之牛馬也。”雖然我們不提及“過分奉獻”的精神,但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無法掩蓋的。
但是,既然有不顧自己的父母,那么就會有不顧子女的老人。他們的存在,并非是矛盾,而是證明這世上,果真有“自私自利”的人。
就像有些老人,他們所做的任何事兒,都只顧自己。孩子做什么,他們不管,因為他們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著。
比如你作為孩子,生活條件不太好,而這些自私自利的老人,他們不會理會你過得怎樣,而總是提出無理的要求,讓你來滿足。
而你呢?如果有錢還好辦,可現在沒錢了,你又不得不花費出來,那連飯都不用吃了。但是,你不花錢吧,別人又會說你不孝順,從而讓你左右為難。
那些自私自利,毫不顧及兒孫的老人,他們就是抓準了這一點,所以才肆無忌憚地“自私”做人,讓人感到“心寒”。
同事家的公公,張大爺,今年已經快70歲了,可他仍舊在“折騰”家人的路上越走越遠。
為何說他喜歡“折騰”家人呢?因為張大爺看到自己的小兒子還沒有一棟像樣的房子,便聯合其他兩個兒子,要求他們出錢出力,把老家的房子推到重建。
同事作為大兒媳,第一個出來反對,她說:“現在經濟環境也不好,我們家也沒有那么多的錢,孩子也需要上學,為何非要如此折騰呢?”
看到大兒媳這么說,二兒媳也出來反對張大爺,說他沒有顧及子孫后代,不知道自己的家底怎樣,便戴高帽,裝大頭。
聽到這番話后,張大爺很生氣,便說他們沒有做孩子 的一份孝心。從那天開始,張大爺就跟他們賭氣,甚至還在外面唱衰大兒子和二兒子。
后來,這兩家人被張大爺弄得沒轍了,于是就商量各出一點小錢,圓了老爺子的“建房”夢。
就這樣,張大爺才不再“折騰”他們,重新讓家庭的軌跡回到“正常”的狀態當中。
看到這里,才慢慢地發現,原來偏心自私,毫無體諒之情的老人,他們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他們的自以為是,足以讓兒孫后代活得不安穩。
在生活中,有一種老人是“難纏”的,那就是倚老賣老,蠻橫無理的老人。
什么是“倚老賣老”的老人呢?那就是在他們看來,自己有這個資歷,有這個輩分,能對兒孫指指點點,而兒孫,也要懂得尊重老人。
這樣子,不就是讓兒孫們變成“愚孝”之人嗎?
前幾天在逛商場的時候,看到這樣一件事兒。有一個老人家,他看中了一套按摩椅,便在那里賴著不走,要求他的兒子去買。
兒子看到之后,便跟父親說:“爸,這套按摩椅要三萬多塊啊,我哪有這個閑錢來買啊。您也知道,我們家的環境也不好。您如果買了,這不就讓我們全家人吃西北風嗎?”
老人聽到這番話后,雖然猶豫了一下,可還是反駁了起來:“我養你們那么大,現在求你買套按摩椅給我你們都不買,真是白養你們這群人了。”
兒子聽到這番話后,也沒有說什么,只是看了看微信的錢包,看了看銀行卡,然后便拉著老人離開了。
而那位老人呢?他在路上罵了一路,甚至還給了孩子一巴掌。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倚老賣老,蠻橫不講理的老人。在他們看來,自己做的任何事兒都是正確的,兒孫都要順從。
可是,誰又能保證自己一定正確呢?每個人活著都不容易,為何連家人和家人之間,都要相互“為難”呢?
但是,我還是相信,生活中的老人,大部分都是講道理,懂得體諒兒孫后代的。也希望社會上的老人們,能夠體諒孩子的不易,畢竟你們也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