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自私是人的天性。當一個人將自私的本事發揮到極致之后,他個人的生活能過得比一般人要好。”
小時候,身邊的人常跟我們說,要做一個肯付出,肯奉獻的人,為家庭做出貢獻,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價值觀,曾經被我們視作是人生真理。所以,無論我們做人,還是處事,都是依照著“奉獻”的原則去執行的。
可是,當我們逐漸出了社會之后,我們卻發現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那就是付出得越多的人,越是容易被人忽視,成為別人眼中的軟柿子和受欺負的對象。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因為這個社會是一個“欺軟怕硬”的社會,你無條件去付出了,去做貢獻了,別人就認為你過分老實,過分軟弱可欺。那么,別人也就會欺負、算計你。
相反,如果你想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硬氣”的人,那你就必須要表現出“自私”的模樣。因為越是自私的人,他們越會讓人不敢輕視,有所戒備。
這樣的矛盾,這樣的行為,是讓人心寒的,也是讓人感到無奈的。可是,它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而你,卻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越是付出,越是吃力不討好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當你習慣性付出之后,別人也將習慣性地接受你的付出。你所做的一切,在別人看來,不過是理所當然發生的一切罷了。”
就像一個喜歡為父母付出的孩子,他越是在父母身邊下功夫,干實事,父母越是會討厭他們,將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甚至還會找他們的茬。
這是孩子的無奈,也是一眾辛勤付出的孝子的卑微之處。
就像一個喜歡為企業付出的職工,他越是奉獻得多,身邊的人就越會針對他,在上司面前打他的小報告。
這看起來是不公平的事兒。可實際上,這卻是一種自討苦吃的行為。
縱觀生活中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其實我們都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付出,在很多時候,就意味著吃力不討好。
這個社會,容不下那些付出奉獻的人。因為這個環境,這個氛圍,是容不下這樣端正的三觀的。
為何呢?就像是一個蛋糕,付出的人占的份數多了,自然就會動了別人的奶酪。如此,別人不針對你,還會針對誰呢?
人,別總是做自己職責之外的事兒。干好分內事,是一個人明哲保身的智慧。如果一意孤行,受傷的人,就是你自己。
越是“精致利己”,越是生活幸福
在這個社會,有一個詞叫做“精致利己主義者”。
“精致利己”的人,他們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然后去施以行動,去做事。他們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在很多人看來,這種自私自利的人,就是三觀不正,理應受人唾棄的人。可是,現實卻和我們的意愿相反。
很多時候,越是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受到身邊人的接納和歡迎。而且,接納之余,還特別“敬佩”他們。
這種心理的產生,其實是矛盾的。可是,當我們結合生活的情況來看時,就會發現,原來根本就沒有矛盾一說。
每個人都需要發展,那自私自利是不可避免的。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都想獲得自己的“蛋糕”。
因此,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只會想著自己的獲益,而不會思考別人是否能有所收獲。到最后,人人都顧著自己,也就不會出現“多管閑事”的現象。
這里的多管閑事,就是你死命地去付出,去貢獻,過分清白,過分大無畏了。這樣的人,終究是讓人感到可怕,受人排擠的。
所以說,精致利己主義的萌芽和逐漸擴大,這是人的需求所導致的。它,看起來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可在一定程度上講,它符合人性,能讓人越過越幸福。
矛盾的出現,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在幾十年前,也許奉獻是一種主流的思想。可是,隨著時代開放到了今天,隨著社會環境發展到了今天,現在的氛圍,早已容不下過分奉獻自我的人了。
就好比之前看到的一個年輕人,他想著去做鄉村老師,去做志愿者。但是,當他的想法被家人和朋友知道后,就受到了他們的“質疑”。
父母問他:“你現在才三十歲不到,沒成家,沒有老婆孩子,你就敢去干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兒。難道你就不想想你的父母嗎,不考慮這個家,不考慮你自己嗎?”
朋友跟他說:“我們都往大城市跑,都想上名企掙大錢,你怎么就那么傻,放著好工作不干,非要去白白付出呢?”
這樣的質疑和現實的狀況,最終讓這個年輕人打了退堂鼓。
我們就會有所疑惑,到底是社會的風氣出了問題,還是人心的追求出了問題。
其實,人心一直都是人心,它從來就沒有變過。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很好,人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這番話,說出了當下生活的真相。可是,如果一直讓這種“精致利己”的行為發展下去,最終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沒有人情味。
可是,這是人性,沒有利益,或者說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又有誰會做呢?何去何從,值得我們好好地思考。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