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表明,當人到了五十歲以后,他們所追求的,就不再是單純的物質了,還有精神上的享受。
當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結合在一起時,它所代表的,就是人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人的生活狀態怎樣,我們稱之為“生活質量”。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實大多人,已經不再滿足于三餐溫飽的狀態了,而是有更高層次的欲望和追求。
用馬斯洛所劃分的五個需求層次來說,便是有一定錢財,有一定安穩感的人,他們如今處于第四個,或者第五個層次,需要收獲別人的尊重和自我的滿足。
人到五十,到底怎樣才能夠實現我們的需求呢?或者說,怎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呢?
其實,這就要從人的內心和所身處的外在環境入手了。以最大的限度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想法,并且盡量去改變你所身處的環境。
只有這樣,五十歲的人生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人到五十,要想提高生活質量,就得先“放棄”這三樣東西。每放棄一樣,人將會越來越幸福。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現代人越過越苦的根源,不在于沒錢,而在于盲目去比較。
就像你已經月入過萬了,但你還是不滿足,要跟隔壁家那個月入過十萬的人去對比。那么,你越是對比,越是內心受打擊,越過越不幸福。
因為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超過了很多人,同時也被很多人超過。
那么,如果你總是跟超過你的人去攀比,去對比,那么,你將會得到一個結論,同樣是人,為何差距那么大?
就好比一個學生,他能考全班第一,但卻考不了全校第一,難道他就得自卑,就得越過越糾結嗎?
同樣的道理。人到五十歲之后,與其跟別人攀比,不如自己過好自己。日子該怎樣,就怎樣,該如何,就如何,不要受別人的影響。
因為每個人的事業和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樣的。你有你的優勢,別人有別人的優勢。有些時候,我們就得多看看自己好的一面,而不是在不好的一面上過分糾結,和它過不去。
在當今社會,其實患抑郁癥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不僅如此,潛在的心理疾病患者也在增多。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因為社會環境的競爭愈發激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冷漠,敵對起來。甚至在大環境中,我們還受到快節奏生活的裹挾。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就會變得更加爭強好勝,不是今天跟你爭個頭破血流,就是明天跟他一決雌雄。生活,仿佛就剩下了成敗一般。
人,其實越是糾結于成敗,越是過不好這一生。
想想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所遇到的一切,絕對是困難要比幸福要多。那么,當你放大了痛苦的失敗時,你也就掉入了無限循環的“自我埋怨”之中。
人過五十,要想活得好,首先就是要看透這世間的本質和規律,摸清楚當中的套路,別過分執著,而是要張弛有度。
該要競爭的,就拼盡全力。而不該競爭的,不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需要事事都斤斤計較。
生活,就像是一潭江水,你想它渾濁,那便過分攪動江底的泥沙。而如果你想它清澈見底,不妨別去攪動,順其自然就好。
在如今,出現了一個熱詞,那就是“斷舍離”。
何為斷舍離呢?那就是斬斷你的欲望,舍棄你的煩惱,離開你的執著。以此為契機,從而以新的姿態去面對更好的人生。
為何說“斷舍離”能帶給人新的姿態呢?因為它就像是垃圾清除機一樣,定時去清除你內心及外在的污垢和煩惱。
面對那些你所討厭的人,你需要做到“斷舍離”。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要為了一些無謂的人,而擾亂了內心的情緒。
面對那些你所討厭的事兒,你就得做到“斷舍離”。因為你一旦鉆入了閑事的群落中,你將被“垃圾圍城”,越過越糟糕。
面對那些你所嫌棄的生活狀態,你就得做到“斷舍離”。只有你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你才能迎接更為高質的生活環境。
一個人,可以活得普通,但卻不能事事都糾結,事事都不放棄。要知道,人的內心就裝那么多的東西,如果你總是不清理,那么你會過得很揪心。
人到五十,想要提高生活質量,就得有“斷舍離”的智慧。好比你打掃一間滿是灰塵的房子,只要你明白如何清除,那你將能收獲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換來開朗陽光的做人心態。
放棄,并非是單純的舍棄那么簡單,它所帶給人的,是全新的人生體驗。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