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一個懂得待人處事的人,他絕對是說話謹慎,且做事敏捷的實干者。
自古以來,“說話”的智慧就廣為傳頌。其中尤以老子《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說法所被人接納。
聰明的人,他們不會隨便說話,而腦子過分遲鈍天真的人,他們一般都會說個不停。
曾有個故事是這么說的。
在古時候,一位年輕人的父親賺了不少的錢,而且迅速擺脫了貧窮的侵擾。所以,這個年輕人特別高興,逢人就說這件事。
可令這位年輕人沒有想到的是,過了好幾天之后,他的“狂言”卻給他們家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某一天夜里,有幾個小賊潛入到年輕人的家中,準備著偷點財物過日子。可是,他們翻箱倒柜之后,卻依舊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錢財。
正當小賊在實施偷竊的行為時,年輕人的父親回到了家中。就是這巧合,他們遇上了。
于是乎,這幾個小賊便把這個中年男人打了一頓,然后便迅速離去。
后來,在多方的打聽下,年輕人和其父親才了解到,正因為兒子的大肆宣傳,而且添油加醋,才導致了禍患的發生。
可以說,說話,其實是一種劫難。
02
當人還年輕的時候,不懂得說話,而且經常夸夸其談,那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所謂“年少無知”便是這個道理。倘若人人都是“有知”之人,那么這世上將不再平衡。
人要想達到“平衡”,肯定是要經歷多說話,少說話,以及閉嘴這三個過程的。
多說話,其實這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可是,話說得太多,這就是有害的行為和做法了。
所謂“寧可不說,也不能說多。”
某些事兒,一旦做得過頭了,超過了一個限度,它就會變得有危害性。
當人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他就會選擇“少說話”。這個時候,無論他面對什么人,都盡量選擇不談及自身和家庭,而是成為一個傾聽者。
古人有言:“聽而少言,則福不遠矣。”
但是,少說話依舊不是人最為高深的境界。因為當人處在某些情境時,他們依舊會說不必要的話,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從而惹禍上身。
隨著吃虧吃得多了,人慢慢地就會懂得“閉嘴”。人要花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花六十年的時間學閉嘴。
這個時候,能夠閉嘴,不言及自身與他人的人,將成為最為深沉且有智慧的存在。
03
一個人,到底要在什么時候學會“閉嘴”呢?那就是在50歲之后。
眾所周知,人生的“高危期”從45歲那年開始,然后到55歲那年結束。這十年中,大大小小的矛盾都會向人襲來。
尤其是當人到了五十歲之后,其實這個人已然身處在矛盾的最高峰。如此,他又該怎么面對呢?
最為巧妙的做法,并非是到處跟別人去訴說自己的不幸,而是要學會閉嘴,自動消化人生的遭遇,而且把秘密守住。
《增廣賢文》有言:“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人活于世,最要提防的,并非是別人,而是那蠢蠢欲動的念頭。對于自己的嘴巴,我們一定要閉緊。
因為你說得越多,你得罪的人就越多。而且,有可能你被人盯上了還不知道。這種情況,那是特別危險的。
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還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對于五十歲的中年人而言,與其說一大堆沒用的廢話去得罪別人,吃力不討好,不如謹守本心,靜待花開。
04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說過,禁大言以務實。
無論是什么人,哪怕你已然身居高位,擁有了無數的財富和勢力,哪怕是你活得卑微,被人瞧不上,你都得做到“謹言慎行”。
有些人一有了成就之后,立馬就到處跟別人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一般。
有些人一旦身處在泥潭之中,便到處與人訴說,甚至還有倒吐苦水的想法。
其實,越是成功之時,人就越是危險。因為那時候的你會被無數的小人所窺視,所覬覦,成為眾矢之的。
人越是失落之時,就越是要堅守本心。因為你到處傳播消極的做法,很有可能讓你被身邊之人所鄙棄。
有道是“多言必危,少言多福,不言人安。”
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我們不能做到“多言”,哪怕是對親人說得多了,親人也會嫌棄你。
另外,過分“不言”,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此,我們可以忽略。
但是,人要想更好地活著,就必須要“少言”。能不說的,就不要說。要說的,就不要牽扯到自己。而不需要說的,那就藏在心里。
人過五十,能言是本事,不言是智慧,而少言則是基礎。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