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活一世,每個人都在探尋著生命的意義。可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一些人看來,人活著就是要改寫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讓自己的人生有任何的遺憾。
在一些人看來,人活著就是平平凡凡地過好這一生,不需要說轟轟烈烈,也不需要說非得成就什么大事業,該怎樣,就怎樣,隨心隨性隨緣。
其實,一千個人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道理,不同人的心目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選擇和追求。這些選擇和追求,恰好構成了一個人的生命意義。
在上千年前,古希臘賢者亞里士多德就說過這么一番話,人生最終的價值在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真正的人生,應該是存在偉大的“思考力”的。而這偉大的思考力,它貫穿于人生的始終,真正展現出這個人的價值和境界。
一個境界高深的人,他們不會被世俗的一切所蒙蔽雙眼,而是遵循自己的命運軌跡和內心而活,完全自由,完全瀟灑,完全與自然合一。
對此,金庸先生曾有言:“各有因緣莫羨人。”
僅僅是這七個字,便道出了人生的真相。而這七個字,也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品味一番。
02
人活一世,皆為因緣。
什么是“因緣”,難道是“婚姻”嗎?其實,婚姻只是這世間眾多“因緣”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因緣,便是我們所言的“因果緣分”。
你是什么人,就該遇到怎樣的事兒,然后度過怎樣的一生,這便是“因果”。而在人生這個過程中,你結識了什么人,偶遇了什么事兒,有怎樣的機遇,這就是你的“緣分”。
曾有一位老人家,他畢其一生去尋求生命的真諦。
某一天,他拖著疲累的身軀去到山里面,找到了一位賢者。他開口詢問道:“前輩,我活了一輩子,終究還是不知道這活著到底有什么意義,您能夠告訴我嗎?”
賢者說了這么一番話:“求之于人,不如求心。因之所往,緣之所隨。飄然一生,各得其所。”
這番話,讓這位老人家犯了迷糊,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當他想繼續詢問的時候,賢者便離他而去,頭也不回地走向了遠方。
也許我們這一生,就蘊含在了這“因緣”的自然選擇當中。
03
我們不妨想想,何為“求之于人,不如求心。因之所往,緣之所隨。飄然一生,各得其所”呢?
所謂的“求之于人,不如求心”,意思是讓我們明白,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那是不一樣的。要是我們想知道這人生的意義,我們不妨好好地了解自己的心意,問問自己到底想過怎樣的人生。
而“因之所往,緣之所隨”,說到底就是“因緣”二字,它讓這世道的一切人與事兒,都構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讓我們活出真實的自己,活出最為獨特的人生。
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因緣”都是不一樣的,所得到的機遇都是不相同的,所以這世間才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兩片雪花。
當我們明白自己的“因緣”之后,相信我們自己也不會特別煩惱,不會為了一時的得失而患得患失。
因為我們都明白,該擁有的一切,終究會在我們努力過后,來到我們的身邊。而不該擁有的一切,哪怕我們拼盡了全力,也依舊是一無所得。
慢慢地,我們也就接受了這個事實,自然就能夠“飄然一世,瀟灑一生”,得到自己該得到的,舍棄那些不屬于自己的人與事兒。
04
金庸先生所言的“各有姻緣莫羨人”,便是一種特別坦然且自然的人生態度。但是,這世間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他們認為這世間一切的財富都是屬于他們的。因此,他們便會不擇手段去做事兒,完全不理會這社會的規則和法律。
為何越是在發達的時代,貪婪成性,想要一夜暴富的人越來越多了?就是因為極度豐富的物質金錢完全扭曲了人之內心,讓人忘了自己這一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難道說,人活一世,就是為了得到眾多的錢財嗎?這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
說到這里,便想起金庸先生為自己所撰寫的墓志銘。他這么寫道:“這里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他的小說有幾億人喜歡……”
在金庸先生眼中,他的人生意義,便是在小說創作中度過自己的一生,然后讓這些名篇流傳下去,讓后代人也能領會到經典的武俠風范。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人生的意義,其實也是如此,找尋到自己該奮斗的目標,然后一直堅持下去,收獲自己的因果緣分,領會到自己的百態人生。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