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以“人情”為主的關系,基本上涵蓋了大部分人的人際關系網絡。
對此,我們都稱這個社會為“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多了情分,多了利益關系的牽扯。每個人都無法疏遠人情關系,哪怕你再不樂意,你也要接受。
雖然說隨著物質社會的逐漸發展,人情關系變得淡漠,人與人之間的情分都變得生疏。不過,這卻不影響“人情”在這個社會的延續。
你在職場中跟同事及老板打交道,這需要“人情”;你出門做生意的時候,跟無數的人簽單合作,這需要“人情”;你回老家探親的時候,要跟無數的親戚敘舊聯系,這得憑借“人情”。
人情,你說它沒用,它確實沒啥用。既不能給你帶來看得見的利益,也不能給你帶來舒適的體會。不過,它的存在,就是一種文明及思想觀念的象征。
不論何時,只要你身處在中國社會里面,你就逃不開“人情關系”的束縛。尤其是你去別人家的時候,更是要注重“人情”的禮儀姿態。
對此,大多人都產生了這么一個感覺,那就是與人交往的時候,條條框框還挺多的。
其實,這便是“人情”的利益束縛。
02
談到條條框框,相信我們都經常做這樣的事兒,那就是到別人家的時候,總是喜歡帶一些禮物上門,不然都不好意思拜訪別人。
很多人就會疑惑,怎么到別人家還需要“帶禮物”上門呢?
因為傳統。這樣的傳統,早已深入到每個人的內心當中,銘刻在人們的骨血里面,不管到了多少代人,這樣的傳統都是不會變的。
在以往,除了逢年過節,我們只要一到朋友或者親戚家的時候,就會帶著大包小包的土特產或者禮物送給親戚,以此來表示我們的尊敬。
到了今天,也許我們送禮的方式變了,送一些較為漂亮的禮品了。不過,其本質還是沒有變的,那就是不能“空手”到別人家。
在社會學中,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在群居社會中,哪怕某個個體特別強大,他也該對群體的規則心懷崇敬。
所謂的“群居社會”,在中國社會當中就被稱之為“人情社會”。而這個人情社會中的規則,我們是不能夠改變的,只能去接受它。
當接受的次數多了之后,這樣的行為就會被人當成是一種必然要遵守的傳統。如此,那些“約定俗成”的禮節和事物便形成了。
03
對于什么不能夠“空手”到別人家,其實有這么三個原因。
首先,從中國人的“面子文化”上看,空手到別人家,那是屬于不尊重別人,也丟了自己面子的行為。
之所以中國人送禮要送“大禮”,而不會送一些小禮品,就是因為他們看重自己的面子,不想被別人小瞧,從而敗壞了自己的名聲。
送禮,那是人情社會中的常態,也是維護自己面子,尊重別人的行為,于人于己都存在特殊的意義。
其次,“空手”的行為那是違背傳統規則的。所謂“一物換一物”。你到別人家做客,別人需要花精力和時間來招待你,這個時候,你的禮物恰好就是對于別人付出的補償。
試想,某個人啥都不帶就到你家來蹭吃蹭喝,那你有什么感受呢?
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這個人怎么那么不懂得做人呢,連走過場的行為都懶得做,那他絕對就不是什么懂規矩的人。
中國人最喜歡以“會不會做人”這個標準來評價一個人。而不空手到別人家的行為,便是會做人的行為。
04
最后一個原因,那就是“送禮”其實是人情社會中“求人幫助”的前提。
有句話我們經常聽到,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有個人時不時就帶些“手信”來拜訪你,而且跟你說了眾多的好話,把你碰到了天上。
這樣的人,其實他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通過這種“奉承”的方式爭取你的歡心,以此來獲得你的幫助。
那些上門借錢的人,就經常干這樣的事兒。
可以說,不能“空手”到別人家的行為,那是符合人情社會的規則的。不過,其本質都是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方法。
你要跟別人打交道,你就得為別人付出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是你的錢財、禮品或者是你的時間精力。
可是,不論是什么,這都會保住你的面子,也會讓別人在明面上收獲到尊重和滿足。
為何我們常說“人情社會”的規則讓人捉摸不透?
就是因為人情社會它講究的,不是刻板的做事方式,而是靈活的為人處世行為。有些時候,吃透“人情”這件事,也許對人的未來有幫助。
人情,并非是普通的感情那么簡單,它是這個社會的通行證。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