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李叔同曾有言:“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
在弘一法師眼中,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這些都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行為做法。不過,它們當中都蘊涵著一定的境界和智慧,需要我們慢慢地品味。
在你看來,我們該如何做人呢?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想怎么做人就怎么做人,不用理會世間太多的閑人雜事。其實,這樣說法有失偏僻,因為人在江湖,我們無法完全做到“隨心而動”。
在你看來,我們該如何待人接物呢?很多人會覺得,只要自己以真心相待,好好地接納對方,相信對方就會跟我們保持良好的關系。
說實話,我們很多時候的做法都過分“一廂情愿”了,而少了一定的理性和思考。試想,你做人過分善良,不就容易受到不軌之人的算計和陷害了嗎?
對此,弘一法師曾感慨道:“不盡人情,舉足盡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
為人處世,如果我們缺少了看透“人心”的智慧,那我們無論怎么做,都會招惹來禍患,最后落得狼狽的下場。唯有看盡人情,體會眾生本質,我們才能擺脫當下的桎梏,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做人境界。
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做人的境界呢?無外乎做到這4點。
其一:謙卑低調,明哲保身。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第一要務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保全我們自己。
唯有你保全了自己,你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最后賺到該有的錢財,擁有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要想明哲保身,那我們就得謙卑做人,低調處世,千萬不能自高自傲,目空一切,從而鋒芒畢露,招來別人的針對和排擠。
年輕人最容易吃虧,就是因為他們缺少了謙卑的智慧。而中年人也應該做人低調一點,才能安穩到老。
其二:靜心平和,鎮定自若。
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做事都需要保持這么一個原則,那就是“保持理性,不驕不躁”。
做事急功近利,這很容易觸犯職場的規則,也容易招來別人的覬覦。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缺少了沉靜之心之后,那我們做事就容易盲目偏激,走向極端。
蘇洵早有言:“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不管你是普通職員也好,還是中高層管理者也罷,做事都需要多加考慮,然后果斷抉擇,不受任何外物的影響。這,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兒。
其三:待人接物,寬為人本。
老子曾有言:“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上述這番話,被總結成了一個成語,虛懷若谷。在待人接物方面,我們不能差異對待,而是需要寬容接納不同的人與事兒。
這種接納,并非是認同,而是一種尊重。你尊重他說話的權利,你尊重他個人的尊嚴,然后雙方之間平等地交流,誰也不欠誰的。如此,人與人的關系才不會變得太差。
寬容,其實并非是“盲目接受”那么簡單,這是一種“圓融”的智慧所在。他不管是什么人,你都不需要與之起爭執,而是笑著面對他。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便是這個道理。
其四:修養品性,以心為主。
一個人的內心,便是一個人的根本所在。你的心怎樣,你就會面臨怎樣的危機和風險。你的心怎樣,你就會迎來怎樣的人生。
儒家所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其中的“修身”前提,便是讓我們把自己的內心修好。如此,我們才能越活越感覺人間值得。
別認為“心”不重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內心境界較高,心態比較好的人,他們一般都能活得長壽,同時讓普通的生活變得“高質”起來。
所謂“心即是理,心即是宇宙”。你的內心,便是你個人的一方小天地。當中能容納什么,就看你的心態了。
好心態,自然能容納萬般光明,而壞心態,自然狹隘無比,昏暗如淵。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