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其實有三天,青年、中年和晚年。而這三天便對應著三種“智慧”。
曾有賢人說道:“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
年輕時,如果你想在名利場上戰無不勝,那你就需要懂得“儒家”的謀略。
中年時,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修養,內化以往的經歷,過上舒心的小日子,那你就需要運用到“道家”的思想。
晚年時,如果你想安穩地渡過往后余生,不招惹任何的禍患是非,那你就得安守一顆明鏡之心,用佛家的智慧照亮自己的余生。
對于這三家的思想,其實我們不需要分誰好誰壞。因為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的妙用所在。當你能夠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思想時,則證明你的人生境界特別高。
談到儒家、佛家和道家,其實它所指向的,不僅是青年、中年和晚年,還有這么一點,那就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我們運用儒家的思想去做人,便是在發掘自身的潛力,讓我們在名利場上如魚得水。這,便是見自己。
我們運用道家的智慧去做人,便是在順其自然,與天地同步,與萬事萬物融合。這,便是見天地。
我們用自己的一顆明鏡之心去看透人間的本質,去體會善惡美丑,然后堅持自我的善心,堅持人性的善良,這便是見眾生。
如何才能完全做好這三點,領會三家的主要思想呢?其實,我們需要修養這三種品德。
品德一:秉浩然之氣,守入世之念。
孟子有個觀念提得特別好,那便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何為浩然正氣呢?用孟子的話來說,便是“至大至剛”。
所謂的浩然正氣,說得直白一點,便是一種充滿光明的、正直的、剛強的、充滿正義感的精神氣概。而我們經常談到的“人間正道”,當中便蘊涵著無上的“浩然正氣”。
它是有原則的,也是陽剛的,絲毫沒有任何的虛偽和諂媚。可是,我們現代人所學到的,并非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氣”,而是“暗柔之氣”。
試想,當每個人都以虛偽為主,以諂媚為主流的時候,那這個世道,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一切,可想而知。
品德二:順其自然,以不爭為必爭。
在很多人看來,道家的觀念都較為消極。其實,我們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看到實在。要知道,儒家是“臣子之學”,而以《道德經》為主的道家則是“帝王之學”。
帝王之學,我們普通人自然難以學全。可是,從道家的“辯證思維”和“平衡觀念”來說,它便是帝王用來制衡臣子的主要思想。
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學道家,就該學它的“順其自然”思想,以不爭為必爭,以明面上的“低”,換來實際上的“高”,從而達到退一步而進三步的效果。
當我們有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之后,其實我們就需要以“自然”的思想來平和儒家的剛正。否則,太剛則折,就會成為現實。
品德三:我心如宇宙,那我便是宇宙。
在這個世上,到底什么事物蘊涵著“無窮無盡”的能量呢?那就是我們的內心。
一個人,無論他想做什么事兒,首先就得通過內心這一關。而佛家告訴我們的思想,便是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清凈”起來。
所謂的“清”,并非讓我們不染塵埃,而是讓我們懂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所謂的“凈”,既有干凈之意,也有“洗盡鉛華”之說。
當我們有了進取的想法, 有了與自然融合的智慧,再有了無上的內心之后,那這個人便是人生的圓滿者。
可以說,年輕時候學儒家,中年時期學道家,晚年時期學佛家,這便是人生的一個經歷。當我們能把這三家思想交融在一起之后,相信我們就會明白,一切都是殊途同歸,一切都是萬變不離其宗。
人生,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