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老年人都會感到膝關節疼痛,尤其上下樓、買菜、做家務、散步、上廁所等都非常不方便,女性也不敢穿高跟鞋。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因為得了骨關節炎,他們很想知道有沒有什么好的治療辦法。下面就請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來給我們介紹一下:
什么是骨關節炎呢?
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俗稱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關節周緣繼發骨質增生(也就是常說的“骨刺”),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比較多見。具體發病原因尚未得到全面闡釋,肥胖、重體力活、過度運動、不合適的鍛煉、高齡、遺傳因素等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全身多關節都可累及,主要是膝關節、髖關節、手指小關節、肩關節、脊柱小關節。在我國,膝關節骨關節炎最常見。
什么是關節軟骨呢?
就是我們平時吃雞鴨時,吃到的那層白色的薄薄的脆骨。人體這臺機器經過幾十年的運轉,關節內的部分軟骨磨沒了,軟骨與骨頭不同,軟骨一旦磨損后很難再生(骨頭可以再生,哪怕九十幾歲的老人摔骨折了,也可以再長上)。沒有了軟骨的保護,走路時骨頭磨骨頭,骨膜及周圍的滑膜上神經豐富,所以十分疼痛。長此以往膝關節會變形,成O形腿或X形腿。
關節軟骨為什么會退變呢?
這一方面是由于機械因素,即長期反復的磨損,而肥胖、過度運動等又會加速磨損,一開始表現為局灶性軟化,軟骨表面粗糙,逐漸失去正常彈性,繼而出現小片脫落、不規則小凹陷或線條樣小溝,多見于負荷較大部位,然后進一步出現微小裂隙甚至糜爛、潰瘍,軟骨大片脫落可致軟骨下骨板裸露,進而出現硬化和囊性變;另一方面與個人體質有關,高齡或肥胖的女性更容易得骨關節炎。從微觀的病因學來看,目前探明的主要機制有:軟骨基質合成和分解代謝失調,軟骨下骨板損害使軟骨失去緩沖作用,以及關節內局灶性炎癥。
得了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什么表現呢?
有人表現為膝關節持續鈍痛,有的還有關節腫脹,有人表現為活動時突然劇痛,出現“打軟腿”。關節疼痛一般都是活動多后加重,休息則減輕。關節痛最初為發作性,誘因常常是受涼、過度勞累或輕微扭傷等。有的人最初一兩年才犯一次,隨著病情進展發作越來越頻繁,最后變成持續性疼痛。
如果關節在某一位置保持長時間靜止不動,比如久坐幾小時后,開始起身活動時感到關節僵硬,感覺關節像是被凍住了或粘住了,并且伴有疼痛,短時間活動以后這種“粘滯感”才消失。
同時大多數人還伴有下蹲困難。長年累月還會出現關節變形,以“O型腿”最多見。
得了骨關節炎,該如何治療呢?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表示早期的骨關節炎,應采取保守治療,可有效減輕癥狀并延緩病情發展。首先,注意保護關節軟骨,盡量避免劇烈、過度及負重的活動,如反復蹲起、爬樓梯、走遠路、提重物、爬山等,肥胖者要控制好體重。同時,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比如平躺在床上練習抬腿,伸直腿,勾住腳,將一條腿抬高到45°至60°左右(腳離床面40~50厘米左右),堅持10~15秒后再放下,兩腿交替進行,每次做3~4個,每天早晚都做幾次,以此加強股四頭肌力量。如果關節疼痛比較明顯,可以口服消炎鎮痛藥、貼膏藥以及抹藥膏,也可行關節腔藥物注射。如果關節腫脹比較明顯,可以進行高頻理療。另外,營養軟骨的藥物也適用于早中期的骨關節炎。
但是,如果骨關節炎到了晚期,軟骨磨損十分嚴重,保守治療很難再奏效。要想解除病痛的折磨,唯有手術這一招了。
針對嚴重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是做什么樣的手術呢?
這種手術被稱為膝關節成形術,簡單地說,就是把壞掉的那層軟骨薄薄地去掉,換成人造的,中間再加上一個特殊塑料制成的耐磨墊片。打個比方,假設有張桌子,桌面變得坑坑洼洼了,我們沒有必要把整張桌子扔掉換張新的,而是把壞掉的桌面去掉,用新桌面取而代之,別的部分都原封不動地保留。有的病人病情比較特殊,僅僅一側關節軟骨磨損比較嚴重,此時我們可以選擇單髁表面成形術,以更小的創傷獲得同樣的效果。
需要住院多長時間,做完手術能像正常人一樣活動嗎?
一般來說住院5到7天,術后兩三天便可以下地走動、上廁所,經過兩三個月的康復訓練后,便基本和正常人一樣了。上下樓、做家務、散步、騎車、游泳、跳舞、旅游等都沒有問題,完全可以滿足中老年人的活動要求。
手術風險大嗎?
只要手術技術過關、術后不感染并且進行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手術效果很好。同時,手術風險與患者自身的身體條件也有很大關系。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只要控制好了,便可以耐受手術。
人工關節可以用多長時間呢?
只要不感染、不摔折了,可以用25-30年以上,據文獻報道,有的最長用了40幾年。由于假體使用壽命的限制,年輕人做這個手術要特別慎重,但是對于患有嚴重骨關節炎的老年人,平常生活受病痛折磨很痛苦,越早做這個手術就越早享福,有不少老年人術后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改善,人也越活越年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