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一朝頗為傳奇,靖難之役奪取皇位,設立內閣治理天下,遷都北京繁榮后世,編纂《永樂大典》傳承文化······這位雄才大略的奪位帝王,文治武功兼濟天下,使得彼時的大明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都雄踞世界強國之列。這其中,影響陶瓷歷史的大事,是鄭和五下西洋,帶回產自中東地區的青花鈷料,帶來了制瓷史上青花瓷備受推崇的“永宣盛世”。
永樂青花器在繼承前朝工藝的基礎上,有了更加長足的發展,除了創燒了大量極具西域風情的無擋尊、花澆、八方燭臺等新器型以外,在胎釉配方、制作工藝上更為精進,讓此時的青花器清新秀美,十分賞心悅目。下面,Sue便以故宮7094故105507號藏品—大明永樂歲寒三友(松竹梅)紋盤,對永樂青花器的鑒別方法淺談一番。
永樂松竹梅紋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永樂松竹梅紋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器型:這件松竹梅紋大盤高8.5cm ,口徑63.5cm ,底徑49.5cm ,為清宮舊藏。盤口略敞,淺弧腹,盤心繪主題紋飾松、竹、梅紋,間以洞石、蘭草以及虛掩于洞石之后的棕樹,盤內壁一周繪彼時較為常見的四季花卉,外壁繪對稱折枝花卉一周,圈足矮淺,底足為無釉細砂底,有淺淡的一層火石紅。
從大盤口沿可以看出,此時的胎壁輕薄,胎體厚薄適中,因此同等器物相較前朝份量略輕,過為壓手的質感是基本不大可能出現在永樂器物之上的。它的釉面瑩潤、肥厚,加之相得益彰的寶藍青花,顯得尤為秀色可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永樂青花美則美矣,卻仍舊是用含有草木灰的釉料以木柴取火,釉面仍呈青白,只是相較前朝更為純凈潔亮。現實中如若碰到釉面純白絕無雜色的永樂器,我們應當謹慎小心。
永樂篆書款
康熙仿永樂篆書款
款識:大盤在永樂年間較為常見,是當時較為流行的一種器型,這類中小件器物在當時,底足基本不施釉,也不署款,多為溫潤細膩的白砂底。已故恩師張浦生先生曾教導,“永樂細砂底摸上去如嬰兒皮膚般華潤細膩。”,十分形象。
永樂的器物大多不署款,卻開創了瓷器上署朝代紀年款的先河。官窯器只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和“內府”楷書青花款兩種,署行書紀年款的只在民窯器物上可見,且數量并不多。永樂的官窯四字篆書款有陽紋模印款,也有印文刻劃款,筆法折角處圓潤,起落處尖細(如上圖),形制十分固定,一般只出現在器物內底,凡是以楷書款或是六字款寫于器足、底足或是口沿之上的,基本可視為仿品。瓷器仿永樂款最早從明代嘉靖開始,之后的萬歷、清初的康熙、雍正以及清末民初均有仿款,特別是名瓷倍出的清三代,因慕永宣青花之美名,燒制了不少署有仿永樂款的器物。
大盤細節圖
大盤細節圖
紋飾:永樂一朝的紋飾總體觀感較為清雅,繪畫多采用小筆觸,常見雙勾填色畫法,繪畫采用的青料有純蘇麻離青料、蘇麻離青料和國產料混合料、純國產料。官瓷大多都使用了蘇麻離青料,由于這種青料高鐵低錳易暈散的特性,不利于細節處的刻劃描繪,人物紋飾較為少見,僅有胡人舞紋、嬰戲紋兩類偶有見得。這里有一個鑒別技巧需要我們識記,在盤內壁根部劃刻選文一周,是元代至宣德年間盤類器型的特征,之后各朝基本不見如此畫法。
以松竹梅紋入瓷畫大約開始于元代,當時受文人畫的影響,在陶瓷上出現了以松竹梅象征君子德行氣節的這類題材,并在明清時期開始流行。洪武時期的松葉為球形或扇形,竹葉寬大、梅花勾填留白,略顯粗狂之風;永樂時期的松枝不及洪武的粗壯,松葉圓,竹葉細長而尖,整體布局上更為講究,有層次穿插,看上去比洪武時期更為有條理;宣德時期的松葉為球形但更稀疏,竹葉根部會留白,梅花開始分瓣并且瓣瓣分明。如果想要以松竹梅紋對明代早期瓷器進行區別斷代,以上幾個知識是我們應當熟練掌握。
我們可以看到盤內壁出現了折枝扁菊紋,它在一個歷朝都有的紋飾,較為典型,值得我們細細賞鑒。洪武時期的扁菊以雙瓣扁菊為主,內瓣常見留白,花心多為網格狀;永樂時期的菊瓣更為寫實細致,葉邊少有留白,以濃淡深淺體現花葉層次;宣德花瓣短而圓潤,花葉多到三至四層,少見留白花心,花葉有十分寫實的勾脈。扁菊紋在元代和明代早期較為多見,明代中后期少見,清代又開始大量出現,仔細掌握它的繪畫規律,對我們識別斷代大有裨益。Sue近期爭取些時間,專門寫一篇以扁菊紋為斷代依據的文章供瓷友們交流參考。
我是@話瓷說sue,一名年輕的藝術品鑒賞估價師,以踏實向學的心態和學友們分享收藏知識,交流歷史文化,歡迎各位師兄師姐加關指點,共同探討,共賞珍玩。
參考文獻:《明清瓷器紋飾鑒定》
#文玩同好會##翹楚讀書會##國風在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