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炒扁豆治療小兒痢疾驗方小兒厭食癥秘方名方,百年中醫世家,畢生經驗,誠心奉獻,請關注作者、贊賞、轉藏等(體質不同、僅供參考)。
1、疏肝理肺方:柴胡、薤白、白芍各5克、枳殼、紫參、白頭翁各6克、桔梗3克、甘草2克。水煎服。
功用:疏肝理肺,解毒通滯。主治:小兒痢疾僅見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之癥而無其它重癥表現者。
加減:如熱毒甚者,可加大黃、黃連、馬齒莧之類;下痢赤多白少者,可加地榆炭、側柏炭等品,食積腹脹者,可加山楂、萊藤子甚或木香、檳榔之味。
方解:方以四逆散條達肝氣;配桔梗、薤白宣暢肺氣;再伍紫參、白頭翁涼血解毒,專以治痢。如是肝肺之氣調,則腸胃氣滯通,而里急后重之癥自除。
張某男10歲,患痢一旬,在當地服用白頭翁湯、芍藥湯等方藥后,發熱見挫,腹脹亦消,膿血便量大減,但仍日夜登10余次,便時作努啼哭。此顯為里急后重之癥。宜用疏肝理肺法治之。投疏肝理肺方去白頭翁加升麻、陳皮各3克,白術、茯苓各10克,服藥2劑,便次減其大半,努責之象亦輕,原方加減調治4天,諸證悉安。
2、涼肝健脾養胃湯:烏梅、白芍、川石斛各6克、夏枯草、炒扁豆各10克、生麥芽、炒麥芽、生谷芽、炒谷芽各15克、糯稻根5克、生甘草4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6劑為1療程。
功用:涼肝除熱,健脾益氣,養陰生津。主治:小兒厭食癥。
加減:內熱甚者,加胡黃連、青蒿,或地骨皮、丹皮;口渴甚者,加炒知母、瓜萎根,汗多者,加牡蠣、淮小麥,夾食滯者,加炒山楂、炒神曲,夾蟲積者,加使君子、榧子肉。
方解:方中烏梅、白芍之酸直入肝經,柔肝養肝配以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炒扁豆、麥芽、谷芽甘淡平,一升一降,以健脾養胃;更以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配川石斛以養胃生津;糯稻根培土止汗退虛熱。諸藥相伍,涼肝除熱而不傷正氣,健脾益氣而不壅滯,養陰生津而不礙胃氣,共臻抑肝扶脾、養胃清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