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一年到頭都在忙,甚至于很少和家人聯系。但是到最后手里的錢還是所剩無幾?如今很多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工作,一年到頭休息的時間都是很少的。也就是過年才能休息幾天而已,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越忙越窮,最后還欠'一屁股債',一年到頭也就是瞎忙活而已……
事實上,在我們這個社會,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到處都是在'哭窮'的人。大家明明拼命干活,還是一年到頭沒掙到幾分錢。而相反,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沒錢的人越來越窮,甚至都是'負債累累'。
現在就是好的變得越來越好,而不好的比剛開始更加的'慘'。其實這種現象就是'馬太效應',就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得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也就是兩極分化現象。這是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中的一則寓言。
如今,這種現象尤為嚴重,很多人都是日復一日努力工作。但還是沒有存下什么錢。在2017年,貝佐斯、比爾蓋茨以及巴菲特三人的財富加起來都已經是美國人一半的財富了!在之前幾年里,最有錢的美國家庭收入比例從20.3%上升到23.8%,但是底層家庭收入不但沒上升,還下降了3%3,這也讓我們清楚地感知到馬太效應愈發嚴重。
富人的財富在不斷上升,而窮人的錢也有所上升,但是富人是呈幾何數增長,而窮人的財富卻是算數級增長。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前1%的高收入掌握著整個美國10%的財富,而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前1%的富人已經掌握1/3的財富,也就是說強者已經越來越強,而弱者比以前更弱。
技術和資本是導致社會分化的重要因素,而技術和資本的結合不只是能促使經濟增長,更多的是造就很多的超級富豪,而每一項技術和資本結合都意味著富裕階層財富增長效率的大幅提升:沃爾頓用40年時間將沃爾瑪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百貨公司,貝佐斯只花了十年時間將亞馬遜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萬有超市。
另外,Facebook的股票卻在之前的短短3年內上漲了6倍,而其市值在12年內已超過3000億美元,相比之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企業——福特汽車,歷經100年后市值才達到500億美元。但現在其市值是264.87億美元。另外,互聯網技術與資本的結合,不僅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財富積累的效率。所以互聯網公司也被稱為'快公司',新技術造就新財富精英!
那么為何窮人越忙越窮?因為窮人的工作可替代性很強,收入也是以計時計件,所以即便再怎么努力,總會有時間限制和數量限制。一旦停止工作,就意味著失去工作和收入。甚至到最后連生存都成為一個大問題!
其次,富人可以依靠從事探索性、知識性、技術性的壁壘工資。這些壁壘也都有自己的圈子,并且相當排外,比如,創作、投資、發明等,而規模一旦形成,財富就會以幾何指數增長。因此,富人的財富就越來越多。并且在制造財富的過程中,還能去投資其他的項目,最后就可以實現'錢生錢'。而窮人根本沒時間去做這些,他們只有工作時間越長,才能獲得微薄工資。而時間的馬太效應也就這樣冷酷地運轉著!
在生活中,雖然說不努力更不會有回報,但是有的事情確實是越努力越挫敗。有的事情不是你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就比如你付出十倍的心血,人家只需要付出一小部分心思就可以完成。這是因為人家使用的是巧勁。而你只會賣力卻不動腦子,最后累得要死沒有任何回報!
那么為何窮人一直窮,富人越來越富有?其實這是因為窮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精打細算,比如在買菜的時候他們會為了一角錢和商販爭論不休,但他們殊不知,食品價格上漲也就意味著銀行存款也在縮水。他們寧愿把心思放到幾毛錢上,也不愿意想一下怎么才能讓自己僅有的積蓄增值或者是保值。而富人更愿意想辦法讓自己的'錢生錢',他們會選擇最合適的投資方式,讓自己的財產翻一番。
窮人每天都想著怎么實現'一夜暴富',想著以買彩票的方式來實現暴富夢,但富人則想著通過購買保險轉移不確定風險。兩人的想法不在一個高度上,自然而言就一個更有錢,另一個更貧窮了!
其次,窮人都害怕冒險和投資,他們都喜歡跟風。大家認為股票越跌越不買,而富人覺得風險中蘊含機遇,如果一家高質量公司股票下跌,那將是有益而無害的。
那么怎么改變這種局勢呢?富人之所以眼界高,這和知識見地有莫大的關系。只有好好努力學習,才能夠打破僵局。富人對自己和下一代的財商教育與窮人大不相同,就像是李嘉誠,即便是工作再忙都會抽時間看書,還有馬云,從阿里退休之后,又投身于教育領域。對馬云來說,教育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大家要相信,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見地,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才會離好的生活更進一步,如果一直都是停滯不前,那么你就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只有不斷地向前沖,才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然后一起走向成功的道路!那么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