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認同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怎么生氣,都不能輕易打孩子,尤其是不能打孩子的頭部!
因為人的大腦是最為精密復雜的器官,萬不能有絲毫損傷,否則就會表現為生理機制上的障礙。有些損傷一旦出現,日后再怎么努力都可能于事無補!
從生物科學角度看,人的大腦發展具有可塑性,它不停地接收和處理外部信息,并根據需要不斷地建立和改變神經連接。因此,通過學習,最容易使神經回路得到加強。
大腦的發育,主要體現在神經元的分化、神經元之間突觸的形成,和突觸的修剪。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孩子的大腦神經發育歷程:
自古有句俗語,叫“3歲定終身”。3歲左右,孩子的大腦重量已經約為成人80%。而且在3歲前,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是孩子不斷建立新突觸的關鍵。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疑惑:為何自己家的孩子不聽話,為什么他們學東西這么慢?這主要原因,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二是不了解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
所謂學習,本就是“學+習”的結果。別人可能學一次就會了,你家孩子不會,那就學個十次百次甚至千次。有這樣的耐心,即使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也會變得堅強。
科學家們對比小提琴大師與生手的大腦發現,兩者的大腦構造果然不同,這是由于小提琴大師每天反復練習所造成的。
有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神經學專家認為,人類大腦需要花費長達1萬小時以上,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甚至成為該領域內的專家!
這個定律在成功者身上,會是很好的驗證。比爾·蓋茨13歲有機會接觸世界上最早的電腦終端機,并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創建微軟公司時,他已連續練習了7年的程序設計,超過1萬小時!
科學家研究發現,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洪蘭教授也認為: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主動學習的時候,效果是最好的。
比如孩子學習一件事,當他主動學的時候,學得快、效率高;如果是被動學習,不僅學得慢,接受程度低,有時還可能讓孩子產生情緒障礙。
汶川地震后,很多人常被痛苦和恐怖的回憶所困擾!通過分析幸存者的大腦結構圖顯示:他們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25天內就發生變化,出現焦慮、憂郁或創傷后壓力癥候群等癥狀。
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每天都想一些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無限放大。通常大腦會先產生觀念,而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決定結果,結果最終會改變大腦。
為什么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因為孩子模仿的能力驚為天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問題,那么深入剖析這些問題,你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家庭中,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父母的影響。你以什么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便會以什么方式待人。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務必以身作則。
我們都是通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如果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那么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往往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卻是最有毅力的!
所以,你不要總擔心和緊張,否則孩子也會變得異常敏感;如果你經常顯得焦慮煩躁,那么孩子會比你更加焦慮。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一種正能量,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了解了孩子大腦的發展情況后,接下來是關鍵:我們該如何有效地激活孩子的大腦?3個法寶,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化,讓他變得更聰明!
① 運動
運動的時候,人體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張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而它們,正是促使神經元連接的關鍵之所在。
運動能使大腦加速運轉,這一點在小白鼠實驗上得到驗證。實驗表明,運動后的白鼠,其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比沒運動過的白鼠增大15%,增重9%,神經細胞樹突和突觸增加25%。
所以,孩子在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效率極低。運動完之后讓孩子做功課,效果也會更好。同理,考試前吃點東西,可能會讓孩子發揮得更好。
② 游戲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德國哲學家格羅斯說:游戲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是本能的練習。
對于孩子,游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總的來說,游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均有著重要意義,主要在于:
◆游戲主導著孩子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
◆孩子的各種學習多是通過游戲活動進行的。
◆游戲可以促進孩子的感統發育。
◆游戲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徑。
③ 閱讀
說話是人的本能,閱讀則是一種習慣。閱讀是已知的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人的眼睛一分鐘可看字668個,而說話一分鐘最快能吐字250個。
在速度上,閱讀是說話的3倍,因而是能改變大腦最有效的途徑。閱讀還能讓孩子靜下心來,縱覽萬千世界,深入性地思考,使智力無限延展……
博覽群書,還能幫助孩子擴寬視野、增長知識、豐富閱歷、提高修養等。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和知識背景,決定了他的格局和眼界,甚至未來整個人生!
人的大腦一直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其可塑性是終身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注和促進大腦發育是我們最應重視的任務之一。了解了大腦發展的規律、特性以及依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為孩子提供支持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