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看到記者采訪藥加鑫父親的報道,看完他們的對話,才知道有些惡果,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當記者問及他平時是如何對藥加鑫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他爹說:有一次兒子上網,被他看見,兒子主動承認錯誤,并要求父親將他鎖在地下室里,以免他控制不住自己。
·還有一次,藥加鑫上課時學到法律常識,拿著法律書回家對爹說:父親對他有壓迫。這爹一聽就火了,怒斥道:“我是不是你的監護人?要是,就對你有管理權!”
一樁命案
看到這里,不禁使我想到過去的一樁命案——
有個女孩子從小就經常遭受父母的虐待,我說虐待不是沒有根據,因為母親生氣時,會用針扎她的嘴,父親不僅不阻攔,反而在一旁添油加醋地配合妻子,羞辱女兒。而當他們越說越氣,越打越累時,便把女兒鎖進暗室(儲藏室),大冬天的,既沒有食物也沒有被褥,女孩子只能躺在冰冷的小屋里度過漫漫長夜。
相比之下,父母對他的弟弟倒是格外優待,因為他們重男輕女,因為他們有這個權力。
當這個女孩子中專畢業后,交了個男朋友,可不知什么原因,不久后,男方提出分手。本來是件很普通的事,可這個女孩子想不開了,幾天沒上班,沒回家,報案后,警察在一個廢舊防空洞里找到了她的尸體。
自殺前,她留有遺書,上面只是寫了幾個字:“我不屬于這里,我走了,不再回來,這下你們滿意了吧!”
這是氣話嗎?
無論女孩子自殺前有多么絕望,但這幾字,不正是她從小到大的經歷寫照嗎?
父母不愛我,我不該生在這個家、這個世上——本來這些童年經驗已經根深蒂固,可當男朋友也拋棄了她的時候,她唯一活下去的理由也沒了,而且,又進一步驗證了父母的行為:“真是不該生下你,死了算了……”,還有那冰冷的儲藏室、嘴唇周圍的巨痛,可是,這些遍體鱗傷和饑寒交迫均來自家庭,來自最親近的父母,那只能證明:“我的確不該活著”。
是的,這個世界再沒有什么值得留戀的,也許另一個世界會接納我,那好,就讓我離開這里吧,從哪兒來,就回到哪兒去——正如他們把我丟在那間冰冷的小黑屋,那么就讓我再回到那里(防空洞)。
幼年期間,這個女孩子一家就住在我們的隔壁,后來雖然各自搬了家,可多年后,當我聽到這個噩耗時,除了痛惜外,卻并不感到吃驚。因為我知道隔壁的兩個大人經常虐待他們的女兒,所以現在也比較理解她的選擇,甚至知道殺死她的真正元兇!
與藥加鑫一樣,這個女孩子平時也比較內向,而且據觀察,那些經常遭受父母虐待的孩子,性格都比較內向,為什么?因為平時沒事,父母還找茬兒呢,就更別說他們說錯一句話或辦錯一件事了,是的,他們成天戰戰兢兢,壓抑著自己的所有情緒,除了本能的察言觀色外,他們不敢表達,更無權放松。
這就如同父親對藥加鑫的描述:“他承認(上網)后,主動提出把自己鎖在地下室里。”這件事,怎么看怎么像自守和自虐。不是嗎?童年的藥加鑫就已經從父親那里學會了“把自己送入大牢”的這一過程。
心理學有句名言:孩子會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法對待自己。
除了犯錯后讓自己在父親那里服法外,有時候,孩子或許也會對父母的管教方式產生疑問。比如“爸爸做的為什么和法律書上寫的不一樣?”
眾所周知,孩子怎么爭得過父母?在中國,父母之所以是父母,最大的特征就是“永遠正確”。于是,為了維護這個正確,書上寫的也靠不住,對!一切以我為主,只要我的動機是好的,你就必須乖乖地服從。
我不知道他為什么會殺人
就在這些支言片語中,我們不難覺察出一個男孩子是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然而,父親還說:“我不知道他為什么會殺人!”
他真的不知道嗎?如果他連兒子的作案動機都搞不懂,那么,他真的愛過他,了解他嗎?
或許他真的不知道,但他能做的,只是把一把把火藥灌入孩子的身心——以強壓、懲罰和鎖在地下室等手段,強化孩子的罪惡感,使一個男孩子從小便認知自己是一個罪犯,一個囚徒,一個看見父親就嚇破了膽的人,一個定時炸彈。
是的,當一次次的恐懼積累起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怕犯錯,因為犯錯意味著那么嚴厲的懲罰,于是,“我不想被懲罰,我怕爸爸關我,打我,所以,我不如殺人滅口”,同時,將所有的火藥倒出來——那時,這顆定時炸彈終于爆炸了!
被炸死的,除了那個無辜的人,還有他自己。
冥冥之中,他好象知道死期將至,便與母親告別:“媽,我想最后吃一頓你做的飯!”
這是一種本能,所謂貪生怕死:怕死時,勢必貪生——因為是媽媽生的我,所以我想最后吃一口母奶,就像士兵在戰場上被子彈擊中時,在臨死前都會不自覺地叫“媽媽”!
可是,他沒有吃到母奶,因為父親在門口沖他大喊著:“快去自首!”
自首沒錯,服法更沒錯,可是,就連不共戴天的仇人也會在對方臨死前,允許他講最后一句話,甚至會滿足他最后一個心愿。可親爹說,“是怕耽誤了自首的期限”。實質上,他從來就不了解自己的兒子,也不想知道他的感受。他,只求不惹火燒身,就像當初他把兒子關進地下室一樣:管你怎么想,管你是否痛苦,管你有沒有情緒,管你餓不餓,或是不是想哭?!
可直到兒子服法一個月后,當他接受記者采訪時,仍大言不慚地說:“我也不知道他為什么會殺人”,這句話的背后隱含著對兒子的不理解,同時也在表達:“他的行為與我無關,不是我的教育有問題,而是他自己不爭氣”。
是,他的全身都寫著“正確”,任何事與之無關,他永遠是對的,那句“養不教,父之過”也是瞎扯!
其實,他不再承認自己與兒子有關,因為他是個推卸責任的高手,把自己摘得干干凈凈,對自己過往的行為,不存在絲毫反省,更談不上悔過。然而這種爹,在社會上比比皆是,他們是那么的自以為是,面子超過一切,甚至比孩子的命更重要。他們只管為孩子的身心添火藥,卻不管它會不會引爆。與“管殺不管埋”的土匪相比,他們可能多了個“打是疼,罵是愛”的標簽,所以顯得更虛偽。
如果不上特長班,打;如果作業出錯,打;如果隨便插嘴,打;如果鄰居告狀,打;如果偷錢撒謊,打;如果上網游戲,打;如果,如果,如果……打,打,打!
打你是為你好,讓你長記性,以后長大了才不會再犯錯——一個個社會不安定因素,就是這樣煉成的。因為打罵就是愛,那么皮肉之苦與心靈羞辱,便是親密關系的象征,那么,我將如何敢接受好意,和親密的關系?
因為怕受傷,所以我內向、孤僻,其實我已經與外界屏蔽。如果不信,再看看希特勒:“母親往死里打我,所以我要報復猶太人”。
心理學,將之稱為遷怒!是的,打完了人之后,會給受害者留下恐懼與仇恨,這股能量好比巖漿,越積越大,有朝一日,定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但被燒傷的,不一定是當年的施暴者,可一定有當年那個受害者,以及許多無辜的人。
打是疼,罵是愛。如果這項教條不徹底根除,那么將來歇斯底里的人里,或許就會有另一個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