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創作于范仲淹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御西夏的軍事之時。慶歷三年,范仲淹因提出“十事疏”,主張推行新政。慶歷四年受到朝中保守派的反對,被排斥出朝廷,被貶至陜西。該詞上闕寫秋景,下闋抒發秋思,情景交融,層層渲染,表達了詞人去國懷鄉的羈旅愁思。
《蘇幕遮·懷舊》宋代:范仲淹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上闕借景抒情,下闋直抒胸臆。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述:“一切景語皆情語”。“碧云”“黃葉”“秋波”“寒煙”“斜陽”“芳草”,所有的風景都滲透著悲傷的情調。由遠及近,盡是一片蒼涼肅殺的秋色,毫無溫情可言。隨著日暮的降臨,愁思愈顯濃重。所有的思鄉情愫在這一刻全然迸發,斜陽猶可見,可故鄉的芳草卻遠在斜陽外。那通往家鄉的道路鋪滿芳草,而詞人卻只能在沙場遙望故鄉的方向,兩相對比,怎能不讓人感嘆芳草無情。
秋意濃,秋思更深。下闋“黯鄉魂,追旅思”,直接道出詞人的惆悵。奈何長夜漫漫,卻輾轉難眠,除非夢回故鄉,才能讓他一夜好眠。“明月”一輪高懸夜空,縱使“千里共嬋娟”,卻始終難以擺脫心頭的憂傷,只會越發思念故鄉的親人。此時,若還獨倚高樓,形單影只,更顯孤單寂寞。“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本欲借酒消愁,不想“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腸”,最后化作縷縷“相思淚”。字字珠璣,如泣如訴,無不飽含詞人的思鄉情切。
清代文學家汪中評論此詞云:“此詞目觸秋色,牽引一片相思之作也。”詞作中,一景一物無不染上詞人濃重的羈旅愁思,并牽動著我們的心。“以秋景寫秋心”,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而柔、媚、艷、雅為詞之正宗,而該詞取其首,正凸顯宋詞的柔美本色。
鑒賞本詞,我們除了看到詞人借憂傷的秋景抒發濃重的秋思之外,也要看到隱藏在詞人心中的另一抹憂傷。詞人因主張新政而受到排擠,最終遭到貶謫,遠赴陜西主持抵抗西夏的軍事,此屬無奈之舉。上闕的“碧云”乃日暮之云。簡短的兩字,蘊含了詞人對家國的思念之情,或許還暗喻詞人英雄遲暮,無力回天的無奈感。下闋“相思淚”,不僅為思念家鄉和親人而流,亦或是為自己未酬的改革理想和滿腔的熱血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