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大第一位數學博士,編號001。他中國數學界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左手殘疾,身患癌癥。
在生命的最后,拖著被病魔侵蝕透的身體,帶領我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選手,連拿5個總分世界第一,但至死都沒有評上職稱,他就是張筑生。
在他的一生中獲獎無數卻為何遲遲沒有評上一個職稱?在他的身上又有怎樣的傳奇人生呢?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紀就來帶領大家走進張筑生的傳奇人生。
年少-命運多舛
天妒英才是對張筑生最貼切的詮釋。1940年,張筑生出生在貴州省貴陽市的山村里,因當時的環境惡劣,自出生起,他便體弱多病。
2歲時患上腦膜炎,幸運的是沒有生命危險,不過他的小腦還是留下了不可逆的損傷。
張筑生是與生俱來的天才,在他剛上小學時,他就非常喜歡動手做實驗,他總是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和驚人的實踐能力。
五年級時,他便發明了一個可以自動爬墻以及降落的小木頭人,并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科技發明一等獎,然而就在他夢想著以后能成為一名科學家時,意外發生了。
在他13歲時,因一場意外不慎摔斷了左臂,卻在手術時發生重大醫療事故,導致左臂神經性肌肉萎縮,從此左手再不能動彈。
失去了左手的他再也不能繼續動手實驗,但他對知識的渴望卻從未消散。
或許正是這場意外,才有了此后的數學天才。1959年,張筑生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大學數學系,從此他便在數學的領域里發光發熱。
剛上大二,他就將大學四年的數學知識全部掌握。他的導師們也直言:張筑生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數學天才。
畢業后張筑生受到學校的邀請,希望他能夠留校教書,這一待就是14年。在川大教書期間,他埋頭苦干、兢兢業業,無論是在教學能力還是知識儲備上,他都是首屈一指。
但就是因為他的學識太過淵博,才在上世紀70年代中的大環境中吃了大虧,教書10年,連一個教師職稱都沒評上,失望之下他果斷選擇離開。
這也是為何張筑生一生都耿懷于“憑職稱”,他不為名利,職稱對于他而言更像是精神上的認可,是他的尊嚴。
001號博士
離開川大后,1978年恢復高考第二年,我國各大高校都在爭相培養人才,張筑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并在這次考試中嶄露頭角。
此次考試中有一道題目因出題錯誤導致題目無解,但全國眾多考生中只有張筑生一人寫出:此題無解。
能夠做出這樣的回答,如果不具備專業的數學知識儲備,是斷然不敢在考試中輕易落筆的,憑借著他出色的表現,成功被當時著名數學家廖山濤收為學生。
在1982年,他憑借驚人的數學天賦解出世界級數學難題—四大猜想之一,獲得全校師生的高度認可,于1983年成為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博士,博士編號“001”。
隨后被學校推舉,出國留學,1986年學成歸來后,接受新教材編寫的艱巨任務。
《數學分析新講》這本書在之后數10年里都被用來當作經典教材,讓眾多學子受益良多,但對于當時的張筑生來說,編寫教材卻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為了編寫這本書,張筑生嘔心瀝血寫了5年,因為數學分析是數學學科的基礎,關于這方面的書并不在少數,因此要寫出新意,并且能夠挖掘深度,這才是最難的。
同時,張筑生也知道這本書在編寫完后,也不會算作他的科研成果,但他還是做了。
因為他知道,這件事兒,總需要人來做,中國數學的未來,始終在新一代的年輕人的身上,他也只是做了教書育人的根本。
查出癌癥、擔任國家教練
《數學分析》編寫完成的1991年,張筑生被查出患鼻咽癌,從此他便開始了長達12年的抗癌之路。
1995年,張筑生被任命為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國家隊主教練,主要是帶領中學生去世界舞臺上參賽。
這份工作,的確十分光榮,但這對于當時的張筑生來說又是一份苦差。因為這份工作不論做出多少成績都始終無法記錄教學的質量,并且在其所肩負的壓力與責任都是巨大的。
數學競賽題目,不僅解答起來難,出題更是難上加難,每一道題都要進行將高等數學到初等數學的轉化,也就是逆推。
在出題時,還必須保證題目的難度以及新意。平常人出一道題就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可張筑生一年可以出幾十道創新題。
與此同時,他的病情也在不斷加重,除了身患癌癥,他還患有嚴重的結腸炎,并且炎細胞也已經轉移到了肝部。
但他不愿停下腳步,2001年夏天,他的身體在長期的化療下,不堪重負,他還堅持一個人連續7天為200多名選手出題、講題,答疑解惑。
這7天里,他的全身上下沒有一處是不帶痛的,因為癌癥的擴散,他每天喝點牛奶、葡萄糖也維持身體。
擔任國家隊五年間,他拖著癌變的身體,帶著一幫學生先后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中國隊連續5年蟬聯總分第一。
其中還有三次的大滿貫,所有參賽選手都奪得金牌,這一成就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中國的奧數”也終于在世界上站穩了腳尖。
張筑生在帶領國家隊的這些年里,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從未有過絲毫的懈怠。
在對待教學上,張教授總是十分嚴苛,2001年下半年,已經是癌癥晚期的他,堅持要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因為結腸炎,他每天腹瀉十幾次,整個人瘦到只剩皮包骨,但為了上好一堂課,他堅持在上課前一天節食,以透支生命為代價,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他認為只有這樣,人生才會更有意義。雖然編寫教材吃力不討好,但他還是連續寫了三部,其中的《微分動力系統原理》一書至今都還在列在北大研究生的必修課程里。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張筑生還奮斗在教室里。
那是2002年的1月11日,下午2點,在北大的一間教室里,學生們正在準備一場微分考試,由張筑生作為監考老師,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場監考。
2002年2月6日,張筑生教授因病逝世,享年62歲。張筑生這一生命運多舛,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學生上,從未有過半分松懈。
他一生鐘情于他的教育事業,他不求名利,只求一個精神的慰藉。在最后他雖然沒有獲得半個職稱,但他在芊芊學子的心中早已是最優秀的教授。
他的001號博士證書被母校當作珍貴文物展出,他的言行早已深入學子人心,他的所著終將影響著世代學子,他的成就早已深深融入中國的數學領域。
看完了張筑生的一生,屏幕前的你是否有所感觸?歡迎大家積極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