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訪問中國時見到了毛主席,然后,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毛主席的欽佩,并表示:
“您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這三場戰役,我認為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次大規模戰役媲美。”
結果聽到這句話,毛主席卻“不以為然”。只聽他說:“三大戰役算不了什么,當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
毛主席為什么認為四渡赤水是自己大半生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這場毛主席的“得意之筆”,其操作真的很“仙”!
有首歌唱得好,叫:“東方紅,太陽升,東方出了個毛澤東。”
1910年,從湖南湘潭韶山沖走出了一個英氣十足的青年。他出身一個富農之家,天資聰穎、意氣風發,就好像是個天生的少年英雄。然而,即便是這樣一位帶領中國走向輝煌明天的偉大革命家,在其革命歷程中也有需要絕處逢生的時候。
1934年末,中央紅軍在歷經湘江血戰之后,總算突破了蔣介石布下的又一道封鎖線,不過中央紅軍的總人數卻也由八萬余人一度銳減至三萬余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紅軍到達了當時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貴州遵義,并且在之后召開了一場足以影響整個中國革命歷程的會議,也就是遵義會議。
在這場會議中,黨中央正式糾正了以往在李德、博古等所導致的“左傾軍事冒險主義”,確立了毛、周、朱等人在革命隊伍中的領導地位。
不過,雖然通過會議正式確立了正確的領導,然而此時此刻,黨中央所面臨的局面依舊十分嚴峻。
按照當時中國的革命形勢,蔣介石推斷中央紅軍的目的地,要么是前往湘西與當地的紅二、紅六軍團匯合,要么渡長江向北,與活躍在川北地區的紅四方面軍匯合。
于是,為了堵截紅軍,國民黨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呼朋喚友”,一度調集了中央軍與川、滇、湘、黔等各路軍閥,共七股勢力,從不同方向展開了對遵義我黨的圍追堵截。
這七股勢力分別是:
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四個師;蔣介石嫡系薛岳的八個師;湘軍的四個師;鄂豫皖三省“剿匪軍”中路軍第五縱隊指揮官上官云相的兩個師;川軍在長江以南的十個旅;滇軍大部;以及在東南側遙遙觀望的兩廣聯軍。
所以,當時大致的情形就是:
北面,川軍的十個旅堵塞了紅軍北上的大多數道路,還在專門征調長江上民船組成內河艦隊,防止紅軍進入四川腹地。上官云相的兩個師也正朝遵義正北的重慶方向前進。
而西面,在位于黔滇交界處的畢節正駐有滇軍三個旅監視紅軍動向。正西面的金沙江以東,則擺著滇軍五個團,此時的他們正在加緊修筑防線。
至于東面,由于紅軍已經走出湖南地界,何健和他的湘軍為防止紅軍主力回過頭來與湘西的紅二、六軍團會合,這時候正拼了老命地在湘黔的邊界地帶修碉堡修工事,準備來個以鄰為壑,讓紅軍只在黔軍軍閥王家烈的頭上跳騰。
南面,薛岳數量多達八個師的中央軍,此時已進抵烏江以南。而在薛岳的東南,也還擺著一邊看戲,一邊防止紅軍“破罐子破摔”扭頭入廣的兩廣聯軍
當然,身邊還圍著因為貴陽遵義兩個老巢分別被紅軍和老蔣“占領”,而“欲哭無淚”的黔軍軍閥王家烈,與他的四個師。
三萬人處在別人四十萬的包圍之中,這局面誰看了都得搖頭。然而,即便就是這么一個死局,黨中央與中央紅軍依舊認為此時情況雖然危機,但遠還未到需要絕望的時候。
畢竟,一方面,敵軍雖眾,但我軍“軍委二局”作為重要的技術偵查情報部門,總能及時掌握敵軍情報,換言之,我軍在情報上是有優勢的。
另外,國民黨各個派系之間在立場上也存在很深的矛盾。就好比蔣介石想著“來都來了”,索性把王家烈捎帶著拾掇了,而川軍、滇軍也只是想著不讓紅軍入境,至于兩廣聯軍,那更是干脆就只在黔桂交界處看黔北這場大戲。
因此,雖說是以三萬對陣四十萬,但只要把握得當,紅軍其實完全不必驚慌失措。當然,跳出包圍圈還是當務之急。
那么,怎么跳出包圍圈呢?經黨中央一致決定,中央紅軍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北上渡江,與在川北一帶活動的紅四方面軍匯合。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黨中央指揮紅四方面軍一部自川北南下,紅二、六軍團則由湘西向川東南地區挺進,以求擾動川軍,分散此時堵塞在中央紅軍北方的川軍兵力。
而后,中央紅軍則要在川軍兵力被分散的情況下,經赤水河北上,從赤水縣城西北方向的瀘州、宜賓等水流較緩處北渡長江,并沿著川西的山脈北上與紅四方面軍匯合。
怎奈,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
在紅軍部隊輕易擊潰了守在赤水河邊土城鎮的黔軍部隊,并在之后兵分三路,力求一舉拿下赤水縣城的時候,三支部隊卻都在前進途中與遭遇的川軍部隊陷入僵持。
而與此同時,在中央所在土城鎮的東側,川中名將郭勛祺所率領的六個團,也已經進逼至距離土城約5公里的地方。
時間不等人,敵軍重兵圍困之下,紅軍與敵人陷入僵持只會遭到敵軍更嚴密的圍困。
因此,既然原定計劃無法實現,毛主席立刻和中央其他同志一起更改計劃,放棄了從瀘州、宜賓北渡長江的原計劃,轉而在敵人包圍圈尚未成形之前,向西渡過赤水河,進入四川瀘州古藺。
而至此,紅軍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四渡赤水戰役便拉開了序幕。
在迫不得已西渡赤水河后,中央紅軍繼續尋找機會,依舊準備在長江或金沙江那里突破國民黨的攔截,而在這樣的背景下,部署著川軍一個旅的敘永就是一顆必須被拔掉的釘子。
怎奈,經過之前與川軍在土城鎮附近的大戰,紅軍部隊早已疲敝。在敘永同樣久攻不下之后,中央迫不得已繞過古藺與敘永,來到了川滇黔邊界的扎西,繼而在這里對部隊進行整編。
而得知紅軍在扎西集結,老蔣看著地圖上的“敵我”態勢,心想:這你還能逃出我的天羅地網?馬上開始了他的調兵遣將,即:
川軍西移,繼續封堵紅軍北上路線;滇軍一部也依舊固守金沙江以東防線;而被打殘的王家烈則被他安排守衛赤水河。與此同時,在南面和東南面,滇軍畢節的三個旅和薛岳帶著的中央軍也層層逼近。
面對這樣的情形,我軍提出了一個方案,即:向西南方向的云南彝良、鎮雄發動佯攻,吸引西線滇軍,繼而讓大部借機穿過滇軍在金沙江以東的防線。然而,這個佯攻計劃沒有成功,因為西線的滇軍沒動彈。
佯攻失敗,而這時南北兩線的川軍、滇軍已經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準備對扎西進行南北夾擊,薛岳大軍也已部署到位,情況真正到了千鈞一發的時刻……
而后,毛主席在這一片陰霾的氛圍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要再渡赤水河。
不得不說,在西線難以突破,敵人重兵又南北壓來的情況下,毫無疑問,這個回頭去打兵力空虛的王家烈無疑是正確的決斷。
就這樣,黨中央安排紅九軍團在扎西偽裝主力,隨后真正的主力直接掉頭,全力奔襲了以為“事兒已經過去”,此時正在給自家老母過壽的王家烈。
值得一提的是,守在赤水河上的黔軍本就是殘部,在紅軍主力的奔襲下不負眾望地一觸即潰,而后,紅軍又從土城以南的二郎灘、太平渡渡河,這也就是二渡赤水河。
二渡之后,得到消息的老蔣明顯吃了一驚,他再度下令,讓原本已經跟隨紅軍主力西移的川軍主力立刻在老蔣的命令下再度東移。原本用來夾擊扎西紅軍的郭勛祺三個旅,也被命令兼程尾隨紅軍主力東進,監視并攻擊我軍側后。
同時,老蔣又要求重新占領扎西的滇軍三個旅尾隨紅軍進行追擊。滇軍說:好的。看了眼隔壁再度欲哭無淚的王家烈,只派出了一個團應付差事。
當然,地方的軍閥們出工不出力,薛岳身為老蔣的嫡系肯定還是對老蔣的命令奉行無誤的,其麾下三個師的部隊一路沿著赤水河向東搜索前進,另外兩個師則北上遵義,準備支援元氣早已大傷的王家烈。
而前面沒能參與的重慶上官云相,也被命令南下,準備與黔軍一起在紅軍東側構筑起一道由“桐梓”到“綦江”防線。只不過,這時的我軍已經占據了先機,紅一、三軍團已經占領了桐梓,正在攻打婁山關,準備重回遵義。
說起婁山關,大家想必都會想起那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而事實上,若非通過兩次大膽迂回及時攻克了婁山關,擊退了王家烈與薛岳手下吳奇偉兩個師的反撲,紅軍的命運無疑會變得撲朔迷離。
在得知了紅軍重回遵義之后,老蔣氣得直罵“娘希匹”。
不過在罵娘之余,他還是親自飛抵重慶,并制定了“南守北攻”“碉堡推進”的戰術,換種說法就是要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結硬寨打呆仗。妄圖復刻第五次反圍剿過程中的戰術,力求將紅軍消滅在黔北。
以此為背景,中央紅軍的形勢再度危急……怎么辦?或許是打王家烈打得順手,不少將領都提出了攻打潰逃至金沙一帶的王家烈的看法,他們認為一方面那里好打,另一方面金沙縣城也比較富裕,可以補充補給。
建議提出,舉手表決中有相當多的領導人都同意了這個計劃,只有一個人明確表示了反對,那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為什么反對?其一,長途奔襲,難以保密;其二,強攻縣城,并非強項;其三,攻打過程中很有可能被南北兩側的中央軍周渾元(三個師)與吳奇偉(四個師)的夾擊。
況且,即便成功攻下了金沙,但那樣的話,紅軍隊伍其實反而更加陷入敵人的團團包圍之中了。于是乎,在毛主席的堅決反對之下,該計劃最終不了了之。
那么,反對了一個計劃,總要有另一個計劃吧?那毛主席的計劃是什么呢?答案是攻打“兵精糧足”的周渾元。
前面我們提到了周渾元麾下有三個中央師,而這三個師那時正部署在赤水河邊的魯班場。毛主席就說,我們攻打周渾元,攻得下來最好,攻不下來我們也要打得他不敢出門,然后從他的眼皮子底下,再渡赤水河。
這個計劃可行嗎?經過商議,組織還是一致通過了這項計劃,決定攻打較王家烈更為難打的周渾元部。
而果不其然,打了一遭之后,紅軍發現周渾元的確不好打,然后就折過身在今天的茅臺鎮附近三渡赤水河……
再之后,高能時刻就來了。
從茅臺鎮渡河的過程中,毛主席專門下令讓隊伍把聲勢造得浩大一些,要讓國民黨的偵察飛機看見。而等到完成渡河,又要求各兵團完全保持電臺靜默,隨后在茅臺鎮與古藺縣城之間的山地中潛伏下來。
再之后,紅軍隊伍派出一個團來偽裝主力,大張旗鼓地向古藺縣城攻擊前進,并派出總部電臺跟著這支部隊,并且頻繁發射信號。
在朝古藺縣城攻擊前進的過程中,紅軍這一個團果然遇到了一支從古藺過來的國軍部隊,并在之后兇猛地撲上去,將對方擊潰。
而這支被擊潰的敵軍逃回古藺之后,也很快向老蔣發報稱:紅軍主力部隊正在向古藺開進,請求支援……
至此,我們匯總一下老蔣這邊得到的消息:紅軍大部隊再渡赤水河;一支帶著紅軍中央電臺的部隊朝著古藺攻擊前進;古藺守軍遭受了來自紅軍主力部隊的襲擊……這還能有錯?紅軍果然還是想北渡長江!
以為自己洞悉了紅軍的想法,蔣介石立刻召集各地部隊向古藺急速靠攏,而按照他在電報中的說法,那就是:“剿匪”成功在此一舉,勉之勉之。
然而,也就在蔣介石“無能”但“狂喜”的時候,藏在山地的我軍在得到來自國民黨的準確部署之后,卻是立即向二渡赤水時的太平渡、二郎灘等渡口急速進發,因為那里還有我們在二渡時留下的船只。
就這樣,幾乎在渡口在毫無戒備的境況下,我軍完成了四渡,并在之后于赤水河東岸急速南下,與各路前來“搶功”的部隊擦肩而過,除留紅九軍團在烏江北岸佯裝主力迷惑國民黨之外,其余主力直接搶渡烏江。
巧的是,這時蔣介石正好在烏江南岸的貴陽坐鎮。更巧的是,由于大家都去古藺搜索“共匪”了,所以此時此刻,身處貴陽的蔣介石身邊竟然只有一個團的兵力。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紅軍主力搶渡烏江之后直接向著老蔣所在的貴陽攻擊前進,而國軍一看,校長危矣!然后包括薛岳、郭勛祺、滇軍、湘軍在內的一坨子兵馬都朝著貴陽涌來。
結果誰曾想,紅軍主力攻打貴陽其實也是虛招,在大張旗鼓地放出要去攻打貴陽的話之后,主力卻又一轉矛頭,開始在東側的清水江上架設浮橋。
這時,剛被驚出一身冷汗的老蔣“冷靜”下來,心想,原來你還是要往東去湘西找紅二、紅六軍團啊,然后就把前來救駕的大軍統統往東調。
可事實上,向東其實也還是虛招,是為了要把烏江北岸的紅九軍團救出來。
在紅九軍團擺脫了包圍之后,我軍主力迅速轉向南下,在貴陽與龍里之間穿了過去,隨后一路向西,挺進了此時云南那空虛的腹地。
此后,紅軍主力也正如《三國演義》中劉備所言:此一行,如鳥上青天,魚入大海,再不受羈絆了。
其實從“四渡赤水”這里的操作來看,老蔣作為一名畢業于保定軍校,隨后又前往日本進修的軍校生,他在四渡赤水過程中絕對不是純粹的瞎指揮。
在政治上,他知道地方軍閥的小心思,所以就讓湖南、兩廣等地軍閥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轉而帶著自己的嫡系,以及受到威脅的川滇黔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
在軍事上,在紅軍重回遵義,已經進到了大口袋里的時候,“結硬寨打呆戰”也并不是什么太差的選擇。所以,他就讓地方軍閥通過修筑碉堡的方式和紅軍去“磨”去打,縮小紅軍的活動范圍,留著嫡系隨時準備上去收割殘局……
然而,奈何毛主席真乃“神人”,一套操作下來,搞得這一場明明“毫無懸念”的圍追堵截一無所獲,搞得老蔣的人生觀估計都發生了變化。而且坦率說,能在這種絕境跑出來,換誰都懷疑人生!
當然,說起毛主席,他在四渡赤水中的決斷無疑是最讓人佩服的。
就好比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說過的話:每天早上起來,最令他頭疼的不是糟糕的戰報,而是一大堆言之鑿鑿的情報……這一點,從紅軍三渡后老蔣被戰術欺騙就看得出來。
所以,雖然我們必須要承認情報在戰爭中的作用,但在擁有情報的同時,如何做出正確的決斷同樣重要。
這一點,從三渡之前毛主席與周總理力排眾議,不去打較為弱小的王家烈,反而去捶老蔣嫡系周渾元就可以看出,一個正確的決斷有多重要。
因此,并不要夸大情報在戰爭中的作用,特別是孤證的時候,因為你真的不敢賭……猶見當年李德、博古指揮紅軍的時候不也是有著情報優勢?耐不住他們人就是菜!多年以后,校長應該無比懷念和李德博古對線時的時光,因為那是他少有的輕松時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點軍校的課程里有三場模擬共產黨軍隊的戰斗實操,他們無論設置什么條件都沒辦法做到勝利。
這三場戰爭,有兩場發生在朝鮮戰爭期間,一場是鐵原阻擊戰,另一場則是三所里、龍源里阻擊戰,至于三場里剩下的那場,就是四渡赤水。
話說到這兒,毛主席的四渡赤水還用吹?根本不需要。
因為只需要把事實一五一十講述出來,那就是戰爭史上奇跡中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