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清朝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聽到一個名詞“頂戴花翎”。
某位大臣征戰(zhàn)沙場,立下大功,皇帝就賞賜他“頂戴花翎”。
這個“頂戴花翎”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清朝官員的禮帽主要由帽體和頂珠、翎枝共同構(gòu)成。
頂珠一般會按照官員等級進行佩戴。
比如一品大員的頂珠為紅寶石,四品大員的頂珠為青金石等等。
因此能直觀地通過頂珠寶石判斷官員的品級。
但和頂珠不同的是,花翎不是表明官員品級的象征,而是彰明身份地位的榮譽標志。
花翎,就是孔雀的尾羽,而眼就是羽毛上帶的圓形環(huán)紋。
根據(jù)上面的環(huán)形紋路,可分為一眼、雙眼和三眼。
有一個圓形環(huán)紋的稱為一眼,兩個的是雙眼,三個就是三眼了。
其中,三眼花翎最為珍貴。
和珅作為乾隆的寵臣,歷任領(lǐng)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等高官要職,卻依舊沒有三眼花翎。
這是因為按大清律,即便是一品官員,未能在某些領(lǐng)域作出突出政績的也是沒有資格佩戴的。
而且哪怕是最基礎(chǔ)的一眼花翎,獲取條件也是十分困難。
在清朝,由于民族政策,漢族官員獲得花翎的條件極為苛刻。
比如康熙年間收復(fù)臺灣的最大功臣施瑯,按道理講,收復(fù)國家失地屬于千古奇功,但康熙也只賞賜了他單眼花翎。
即使如此,施瑯也非常高興,因為這不僅是漢臣的至高榮耀,而且也意味著沖破了滿漢之分。
皇帝真正的將自己當成了一家人,這遠遠要比品級提升重要的多。
而滿族官員佩戴單眼花翎的條件則要簡單得多,只要是出自上三旗的統(tǒng)領(lǐng)和參領(lǐng)都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
而雙眼花翎一般多由皇親國戚,宗室貴族佩戴。
比如駙馬爺,皇親中功勛較高的鎮(zhèn)國公、輔國公,作為皇帝的親信才能佩戴。
但最為尊貴的三眼花翎就比較特殊了。
乾隆以前,最高的花翎就是雙眼花翎。
乾隆繼位后,由于好大喜功,喜歡講排場,親王、郡王和貝勒們才都開始佩戴三眼花翎以昭示皇族威嚴。
而除皇親國戚之外,自乾隆之后到清代滅亡之前,受過三眼花翎賞賜的僅有七人。
分別是平定蒙古叛亂的傅恒、平定了西藏叛亂福康安、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的和琳、平定張格爾之亂的長齡、參與過和英軍戰(zhàn)斗的禧恩、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李鴻章、平定戊戌政變的徐桐。
李鴻章
這七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掌握過軍權(quán)。
和珅雖權(quán)傾朝野,富可敵國,但因為缺乏軍功,所以無緣三眼花翎。
清朝末年,由于政治腐敗,國庫虧損,竟然明碼標價公然出售單眼花翎和雙眼花翎,賣價都在千兩之上。
即使這樣,朝廷也沒有賣過三眼花翎。
有此可鑒,三眼花翎可以說是清朝最為珍貴的賞賜了,不僅無法用金錢買到,而且朝廷大臣必須立下重大軍功,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