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近代史中最有名的將領,我們一定會想到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還有國民黨的最高統帥蔣介石。
毛主席一生可謂是戰功赫赫,鮮有敗績,不僅多次粉碎了蔣介石消滅共產黨的陰謀,還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大顯身手,維護了國家主權,帶領人民建設了新中國。
反觀蔣介石,人們對他的印象都是“又菜又愛玩”,不僅軍事能力不強,還敵我不分,不顧民族大義,挑起內戰。戰斗中也是有很多謎之操作不斷,經常吃敗仗。這不禁讓人吐槽到:“同樣是領軍人物,老蔣咋就那么菜呢?”
其實,老蔣的軍事指揮能力應該是元帥級別的,只可惜他遇到的對手是毛澤東這樣的軍事奇才。
蔣介石的軍隊指揮能力,以及軍事理論的知識是毋庸置疑的。蔣介石曾在國內知名的保定軍官學校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后來又前往日本的士官學校進修,蔣介石可謂是一出生就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機會。
戰爭的前期,蔣介石作為最大最強的黨派,清掃著各個地區的反動勢力和軍閥,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李宗仁的兩位大將,打的他們俯首稱臣。
北伐戰爭期間,北伐軍在老蔣的指揮下勢不可擋,直接把舊軍閥張作霖趕到了山東一帶。
蔣介石曾經還憑借一己之力,對抗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三方勢力,最后不僅擋下了他們的進攻,還把他們打的抱頭鼠竄。
蔣介石發動的圍剿紅軍的行動,讓紅軍陷入了被動挨打,九死一生的境地。即便是解放戰爭的前期,蔣介石也一直壓制著解放軍戰士。
可以說在沒有遇到毛主席的時候,蔣介石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軍事名將,可惜他的光芒被毛主席掩蓋了下去。
當年蔣介石發動過五次圍剿戰爭,第五次戰爭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取勝,是因為沒有了毛主席這個對手。
前三次圍剿紅軍的時候,蔣介石都是親自領兵出戰,統籌指揮。但都被毛主席用巧妙的戰術給化解了。
雖然第四次反圍剿戰的時候,毛主席失去了戰斗的指揮權,但是部隊上依然延用著毛主席的戰術,成功的取得了第四反圍剿的勝利。這場毛主席與蔣介石的軍事較量,毛主席可謂是大獲全勝。
而當我軍的指揮權交到了博古、李德的手里,他們一改往日的戰斗風格,選擇與蔣介石正面較量,被蔣介石抓住機會,親率50萬大軍奔赴戰場,大敗紅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也是把軍事指揮權交到毛主席的手上后,才憑借著毛主席的戰術,扭轉了戰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如果沒有毛主席,最終的勝利花落誰家還真不一定呢。
毛主席并非是軍人出身,他出身平平,早年的時候還在北大的圖書館打工,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幫助。經過多年的學習,不斷的經歷戰斗,毛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才穩步提高。
毛主席和蔣介石雖然是同一時代旗鼓相當的對手,但是毛主席有蔣介石不具備的兩項才能。
首先,毛主席有著長遠的戰略目光。
解放戰爭的第一戰就在東北戰場,當時國民黨軍隊嚴守著多個戰略要地,同時還一邊牽制著東北解放軍,一邊向華中地區補充軍隊,鞏固華中的戰線。
如果解放軍攻打華中一帶,就會陷入敵軍的包圍圈,遭到左右夾擊。如果要攻打東北地區,很有可能給敵軍留下撤退的機會,實現國民黨軍隊戰略收縮的意圖。因此這一戰成為了影響全國戰局的重要節點。
戰斗開始前,毛主席就強調:“第一場戰斗,從來都是最重要的,能決定整場戰斗的走向。因此,我們要制定好完整的作戰計劃,等待時機,保障優勢始終在我們這邊,一定不能貿然進攻,落入了敵人的圈套。”
陷入僵局的困境并沒有讓毛主席自亂陣腳,解放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且戰且退,保存實力,等待著破局的時刻。因為戰士們都知道戰略意圖,因此也不會出現士氣低落的現象。
而反觀蔣介石那邊,蔣介石經常越級指揮,親自領兵打仗,這讓那些高級軍官不愛思考戰術,打贏打輸都由蔣介石負責,這也讓士兵們往往不知道這場戰斗的意圖是什么,只是在打糊涂戰。
當蔣介石看到解放軍不停的撤退時,既沒有了解到解放軍的真正目的,也沒有對戰局進行分析。果斷的認為是解放軍實力不足,選擇在此時乘勝追擊,卻正好落入了我軍的圈套。
當國民黨的軍隊放下戒心,全力追擊的時候,我軍也找到了進攻的最佳時機。趁著敵軍疏于防備,我軍采用奇襲的戰術,突破了國民黨的防線,敵軍瞬間就陷入了慌亂之中。解放軍訓練有素,緊密配合,成功拿下了東北戰場的勝利。
其次,得民心者得天下,毛主席在軍隊當中的策略,深得百姓認同。
毛主席曾說過:“解放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不僅是軍隊的功勞,更是全國百姓的共同努力。”對待百姓上,共產黨和國民黨有著很大的差別。
從一開始,共產黨的人就把保護人民的財產安全的觀念記在心中,即便到了最艱難的時候,也絕不會拿百姓的一針一線。正是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觀念,獲得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好評,當解放軍陷入困境的時候,人民也愿意站出來和解放軍們一起面對。
蔣介石對官員的紀律和素質沒有任何要求,有時候還會縱容官兵去搶奪百姓的糧食和財產,因此在老百姓看來,國民黨的軍隊和侵略者本質上是一樣的。
淮海戰役中,前線的戰斗人員高達近百萬人,所消耗的糧草物資是非常多的,每個月都要往前線運輸一億斤的糧食。
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了籌備糧食的活動,并且用肩挑背扛,小車推送等方式,將物資運往前線。
即便運輸道路極其不便,天氣異常寒冷,但依舊有糧草不斷地運往前線,只為了在前線的戰士們能夠吃飽,打勝仗。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自然是不管到了什么地方,都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支持。
而蔣介石卻忽略了中國土地上最大的群體,反而去拉攏各方軍閥勢力,甚至縱容他們去損害人民的利益,這就是蔣介石目光狹窄的地方。而共產黨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勝利的天平才會向解放軍這邊傾斜。
蔣介石也有他人生當中的高光時刻,只不過出身高貴的他既不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反思自己的行為。
作為一個名校畢業的軍人,經過多年的戰斗還是只看到了戰爭的表象,戰術水平上也沒有絲毫長進,盲目自大,讓他無法正視自己,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雖然毛主席出身農民,但是他能以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不卑不亢。他在戰斗中實踐學習,一邊思考應敵之策,一邊總結經驗,還會將學到的東西和戰友分享、探討,集百家之所長,彌補自身的不足和缺點。
蔣介石的失敗,并不只是碰到了一個軍事強敵,更是因為毛主席不僅是強者,還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