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領域,無論是對中藥性能的把握,還是對臟腑之象、經絡之象、舌象、脈象、證象、病象乃至于“醫者意也”意象的觀察揣摩,都以象思維貫穿其中而發揮主要作用。對象思維的運用,發揮最為酣暢淋漓者,莫過于中醫經典《黃帝內經》。
1.《黃帝內經》象思維概述
《黃帝內經》為祖國醫學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集漢以前醫學之大成,對象思維的領悟與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人體結構上,《黃帝內經》將人體與自然界相聯系,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與自然界可一一對應,正如《靈樞·邪客》所言:“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上言人的任何部位及功能都能在自然中找到相吻合的對照;在藏象上,《黃帝內經》將臟腑形象地比類為“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將軍之官”等十二官,因其各臟腑與人類社會上官職的功能相似;在望診上,《黃帝內經》以色亮而有光澤者為佳兆,取象為“赤欲如帛裹珠”、“白欲如鵝羽”等,以晦暗而無光澤者為惡兆,取象為“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等;在針刺手法上,《黃帝內經》以迅速刺入、快速出針的手法治療熱證,以緩慢刺入、久久留針的手法治療寒證,前者好像有人用手觸摸熱湯,后者猶如人長久地待在一處不欲離開。《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諸寒者,如人不欲行”;在療效上,《黃帝內經》將非常好的治療效果比喻成猶如從肌膚上拔出惡刺、猶如洗刷污濁、猶如解開繩結、猶如開通閉塞,其比喻可謂極其形象生動,“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
《黃帝內經》象思維對后世醫家影響甚為深遠,唐代名醫許胤宗“醫者意也”之論,道出了中醫象思維的精髓。后世歷代名家,私淑岐黃,秉承古訓,取法《內經》,于病證處,取象比類,靈活通變,創立諸多治法方劑,收效頗著。筆者承先賢之志,執象思維以論治脫發,略陳管見,與同仁探討。
2.頭發比類草木
中國古代有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其言盤古死后,將自己的整個身軀化成了世間萬物,雙目變成了太陽和月亮,四肢五體變成了大地四極和五岳名山,皮膚肌肉化作了肥田沃土,頭發和皮膚上的汗毛變成了森林草木。由此神話傳說可知,早在遠古時期便有象思維的意識。“《黃帝內經》中象之間內在的本質聯系,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外觀之象領悟到內在規律。象思維運用取象比類等將人體的動態屬性、功能關系和行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應的象歸為同類,按照這個原則可以類推世界的一切事物。”[2]
綜上,我們可以通過象思維,構建一幅取象比類圖:人體的頭發類比自然界的草木,頭皮類比土壤,頭皮下的微循環類比土壤下的運輸管道,微循環里的血液類比土壤內的營養物質。若欲人體的頭發健康堅固,如同欲自然界之草木繁茂昌盛,需具備土壤、水分、溫度、營養等適宜的條件。由此推之,醫者在論治脫發之疾時,可取自然界之禾苗草木為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臨床可收捷效。
3.取象比類探病機
3.1管道壅堵
古人云:“試觀草木無心,其皮干莖葉,皆有脈絡貫通,以行津液;頑石無知,亦中懷脈理,以通山澤之氣。”[3]自然界中萬物,不論江陵山河,還是草木禽獸,皆需有路徑通行其中。故天地有道路、河流,草木有維管束、葉脈,人體有經絡、血脈,其路徑皆須暢通,萬物運行方能保持正常。若有阻塞,則生災變或是疾病。誠如張璐云:“天地有災,莫不載聞道路;人身有疾,莫不見諸脈絡。”[3]頭皮下絡脈密布,段段相接,支支相連,形似網狀,絡脈內周流不休的血流源源不斷運送精微物質,以營養頭發,其猶如自然界中土壤下密布的水道孔穴,對草木的根部起著非常重要的營養作用。若絡脈瘀堵,則營養物質無法運輸至發根,頭發缺乏滋養,則易枯槁敗落。
病癥常表現為:患者面色晦暗,或面有暗斑,發質枯槁易落,新發難生,舌質紫暗,舌下絡脈曲張,脈澀等。治法宜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方宜選用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湯或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四逆散調達氣機、舒暢血行,桔梗配牛膝,一上一下,升降氣機,尤其是紅花,為通絡之品,力量最能宣通細微絡脈之瘀閉。唐容川云:“凡離經之血,與養榮周身之血,已睽絕而不合...瘀血在上焦,或發脫不生。”[4]正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意。活血化瘀法使頭皮絡脈疏通,血行暢達,改善毛囊血供,促進毛發生長。
3.2水浸草木
水為生命之泉,萬物之母。自然界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滋養與濡潤。現代科學證明生命的起源便是海洋,人體60%~80%由水分構成。可見,水對人體何其重要。與自然界草木相同,人體的頭發亦需要水液的滋養。中醫學認為水由脾胃運化吸收,再通過肺的宣發作用,布散至頭皮,使頭發柔順,充滿光澤;相反,若是脾肺臟腑功能失調,水液無法運化,水精乏于四布,變為水飲痰濕,蒙蔽頭皮,浸漬發根,致發根腐爛,終致頭發脫落。此現象如同自然界草木禾苗終日浸漬水中,導致根須腐朽,最終死亡。
病癥常表現為:患者體型多肥胖,頭皮油膩,頭屑易粘在一起且量極多,口渴卻不多飲,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膩等。治法宜健脾滲濕,岳美中主張用一味茯苓飲,其云:“發禿的形成,多因水氣上泛巔頂,侵蝕發根,使發根腐而枯落。茯苓能上行,滲水濕,而導飲下降,濕去則發生,雖不是直接生發,但亦合乎先其所因,伏其所主的治療法則。”[5]其靈感來自張仲景之五苓散,溫陽化氣利水,使水飲從足太陽膀胱經下導而出。現代皮膚科名家趙炳南先生創制“多皮飲”(茯苓皮、冬瓜皮、扁豆皮、白鮮皮、桑白皮、五加皮、牡丹皮、地骨皮、川槿皮、干姜皮、大腹皮),其芻型來自《證治準繩》之“五皮飲”,取法健脾利水通達之意,亦符“以皮治皮”意象之思,臨床療效卓著,師古不泥,堪稱典范。
3.3火灼草木
禾苗草木,最需水液之滋養,最忌火力之燔灼,火勢一到,萬物俱焚,荒蕪四野,是故青山綠水處,最慎防火。發猶草木,所忌同一。自然之火險,多由天災或人為,所從外來;人體之火熱,多自內發,煎熬陰液,燒烤發根,成壯火食氣之勢。其病機多見上焦火熱或血分熱甚,上焦主宣發、敷布水谷精微,透達肌膚皮毛,若上焦內熱,火勢上炎,必然燒烤最外層皮膚,致頭皮干枯,猶如森林中土壤焦黑,草木必隨之枯萎;脈為血府,血行脈中,周流全身,細小絡脈猶如網狀散布頭皮,滋養頭發,若血分熱甚,燒灼發根,猶如熱水流入土壤,草木立見枯萎死亡。
病癥常表現為:患者面紅目赤,頭皮奇癢難忍,皮脂分泌旺盛,其味甚臭,舌紅絳,脈數等。治法宜瀉火、清心、涼血。著名傷寒大家劉渡舟先生主張治以大黃黃連瀉心湯,苦寒直折,清心涼血,其分析云:“發名血余,而主乎心,其人頭皮甚癢,是為心火上炎,脂液味臭,乃火之味矣。脈數舌絳,非心火獨旺而何?火傷血,則血不榮發,反為焦灼之變,是以毛脆發脫而為病也。今用三黃瀉心湯,皆苦寒之藥,大能清心涼血,使心血能上榮于發,則發必不脫落。”[6]
3.4土壤不榮
古之學者認為天下最厚重者,莫過于土,厚土方能載物。自然界之植物,凡生長茂盛者,必得其根須發達、土地肥沃。發猶草木,欲得其生長繁茂、固而不脫,不僅需考慮溫度、水分、管道等因素適宜,尚需提供厚實肥沃的土壤。從形態角度而言,頭發的土壤在于頭皮;從功能角度而論,頭發的土壤實在于肝腎之精血。肝藏血,發為血之余,故肝血的充足可更好地滋養頭發,目受血而能視,發受血而能榮;腎藏精,其華在發,發為腎之外候,故腎精的充盈是頭發烏黑堅固的根本。精血互生,乙癸同源,故臨床上治療虛勞脫發多由滋補肝腎入手。
病癥常表現為:患者形色憔悴,頭發枯黃或白,發無光澤,頭發稀疏,腰膝酸軟,脈虛細無力等。治法宜滋補肝腎,填精養血。方宜七寶美髯丹,赤白首烏為君藥,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須發;配伍枸杞子、當歸補肝養血;配菟絲子、補骨脂溫腎固精;牛膝活血脈而補肝腎;赤白茯苓健脾運、滲濕濁。諸藥相合,俾精髓生而陰血充,元陽復而命火旺,使發有所滋養而烏黑光亮、茂盛濃密、柔順挺直,故稱其為“七寶美髯丹”。
4.結語
王弼云:“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7]古人為求世間真理,常于“象”處下功夫,以“象”為舟徑,得兔忘蹄,得魚忘筌,得“意”而忘“象”。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感知“色、聲、香、味、觸、法”,終至領悟妙理,此正為“取象”而“明理”之例。
中醫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思維方法可謂同一。醫者意也,正是對象思維的高度概括。現代皮膚科名家趙炳南先生創制“以皮治皮”之多皮飲、“以色治色”之白駁丸及“以搔止搔”之全蟲湯,皆是象思維指導下的經典運用。吾輩岐黃后人,宜繼承古人的思維方式,與古同思,學勝古人,方能充分吸取精華,融匯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