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蟬,聽禪
文:呂秀彬丨誦:瑩麗億番洛瓦
蟬鳴,是夏的樂章中最美的合奏。
你聽,綠槐深處,翠柳枝頭,檐楹影中,那一聲聲時疾時徐、時高時低、時起時歇的流響,仿佛是曲曲天籟、闋闋梵誦,把濃濃夏韻、幽幽禪意,深情地表達。
只為這一夏高踞枝頭、引月攬云、櫛風沐雨的吟唱,蟬們蟄居泥土,于沉沉黑暗漫漫長夜眷眷等待中煎熬著上千個日子的期盼。堅韌、執著、忍耐、信念,哪怕失卻這些品質中的一點點,也許就沒有蟬們破土振翅、啜飲清露、高歌云端的君子之風,脫俗之致了。
片刻的驚艷,往往歷練著經年的磨難,蟬如是,人事亦然。
待秋風乍起,落木蕭蕭,蟬們便如一枚枚黃葉,簌簌地凋零。一個夏天的清唱,隨落葉一起,在泥土中悄然消融。
當有些人憐惜于蟬們韶華易逝、生命短暫的喟嘆時,它們卻安然淡然,無怨也無悔;奔赴死亡,仿佛是赴一場初生便有約的盛宴,優雅從容。一生中時刻不忘歌唱,是蟬的宿命,更是夏的每一個精靈回報自然的奉獻。
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它的長度;活著的意義,更在乎對生他養他的世界,報答了多少。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每每吟詠唐人虞世南這首詠蟬絕句,常常沉醉于秋風夕照中寒蟬的啁啾。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此起彼伏,不絕如縷,是大自然最美的物語。
“居高聲自遠”。只有來自云端的音籟,才會如此沁人心脾,搖曳著歲月的滄桑,綿延到遠古,源遠流長著人事的況味。
“高居”之于人,當然不僅僅是地位之尊,身份之貴,更應是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德行之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才不必依藉“秋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而,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當他們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時候,往往以蟬自喻,托蟬言志。
駱賓王身陷囹圄,憐玄鬢孤影,嘆白頭沉吟。“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李商隱不堪“朋黨之爭”,煢煢孑立如一只秋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他深知,“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只能讓一腔愁緒隨藍田生煙,讓一泓淚水伴滄海月明。
蟲成蟬,是身體的重生;人入禪,是靈魂的涅槃……
作者:呂秀彬,中國民進會員、江蘇作協會員,出版散文集《在水之湄》《古鎮的記憶》。現執教于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
朗誦:瑩麗億番洛瓦,本名孫長麗,大連中山朗誦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臺2016年首屆全國老年春晚頒獎晚會特邀朗誦嘉賓、金藝獎。受邀參加國內多位著名作家詩人的作品朗誦會。微信:ylyflw369662890,喜馬拉雅:瑩麗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