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前人醫案,內容詳略不一,有的長篇大論,有的三言兩語;形式和文體也五花八門,文質各殊。無統一格式。但如果從醫案寫就的時間來劃分,則又不外乎臨證體和筆記體兩大類。
一、臨證體醫案
臨證體醫案一般是醫家診病時當場留下的診療記錄,也稱“脈案”。脈案常常直接寫在處方簽上。它的前半部分是案語,概括病人就診時的癥狀、患病經過、引發原因,及分析病機,提出診斷,列出治法等。后半部分為處方的具體內容。這部分除了藥物的名稱和用量外,往往還注明藥物的炮制及煎服法等。有的臨證體醫案在事后曾進行過適當的整理。如按一定程式拆開來分項記述,或在案后加上按語之類的內容,用來說明療效,解惑答疑,或進一步闡述醫理、藥理。
臨證體醫案的優點在“當場記”,故一般真實可靠,能反映醫家診療的原貌。但因醫家診務繁忙等原因,有些臨證體醫案過于簡略,或缺乏條理性,使得其價值受到一定的影響。臨證體醫案根據寫作文體的不同,主要可分為敘錄式、駢文歌體式、病歷式3類。
(-)敘錄式
在臨證體醫案中,用比較自由的散文體敘錄的醫案占絕大多數,寫法繁簡不一,形式多樣。下面分8種類型略作評析:
第一類:僅列主癥,或脈象,或舌象,不及其余。
邵師母,苦腹脹。
隔下逐瘀湯
(《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集·先師范文虎臨床經驗簡介》)
舌苔濁膩
茵陳 半夏 厚樸 滑石 杏仁 橘白
(《未刻本葉氏醫案》)
案語極簡,僅錄單個脈癥,沒有理法,給后學特別是初學醫者帶來一定的困難。盡管讀者可用以藥測證,以脈象、舌象測證的方法,充分發揮這類陳述簡略醫案的作用,但只有中醫藥水平達到相當造詣的人才能做到。
第二類;僅點明辨證結果或治療大法,其余皆略。
唐曹氏。寒哮。
半硫丸每日十五粒,分三次吞服。 (《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集·先師范文虎臨床經驗簡介》)
郁,五十。風郁頭疼。
鮮荷葉 苦丁茶 淡黃芩 黑山桅 連翹 蔓荊子 木通 白芷
(《臨證指南醫案·頭痛》)
文字亦極簡潔,粗粗一看,好像只標明了辨證或治法,但實際上主癥、病因、病機已包含在內。但這樣的寫法,總嫌籠統,也沒有達到完整醫案的基本要求,故不足為法。
第三類:只談病因、病機和治法,略于病史、癥狀和脈舌。
董左預擬方,養正氣,清余邪,虛實兩相顧盼,偏勝不致為害。
吉林參須 甘草 桑葉 茯神 冬瓜子 橘紅 扁豆 綠豆 扁石斛 苡仁 杏仁 竹茹
《金氏門診案》)
上案有理法而無脈癥,也屬不完整醫案。脈癥是理法的依據,沒有脈癥而奢談理法,就陷于空洞。不僅總結經驗有困難,而且后人學習亦難尋門徑。
第四類:以分析病因、病機為主,在分析病因病機時順便帶出脈癥,然后確立治法及處方。
徐先生。精氣神者,人之三寶也。論先天之生化,則精生氣,氣生神;論后天之運用,則神役氣,氣役精。人身五臟,各有所藏。心藏神,腎藏精,精藏于腎而主于心。心君泰然,腎精不動,是為平人。尊體氣陰兩虧,坎離失濟。心虛易動,腎虛不藏,神動于中,精馳于下,此夢遺舊恙所由起也。遞進膏滋,遺泄漸減,藥能應手,未始無功。惟是補牢已晚,亡羊難復;久遺之后,腎陰大傷。腎者主骨,骨中有髓,腎之精也。腰為腎之外候,脊乃腎之道路。腎精走失,骨髓空虛,脊痛腰酸,在所必見。肝為乙木,中寄陽魂;膽為甲木,內含相火。腎火既虧,豈能涵木?
木失所養,水走火飛,相火不能潛藏,肝陽易于上亢。清空不空,則為頭眩;清竅阻塞,則為耳鳴。陰虛于下,火浮于上,上實下虛亦勢所必然矣。癥勢各類,治本一途;挈要提綱,補精為重。補精必安其神,安神必益其氣,治病必求其本也;壯水以涵其木,滋陰以潛其陽,子虛補母乃古法也。仍宗前意,再訂新方。補氣安神,育陰固攝,仿乙癸同源之治,為坎離固濟之謀,復入血肉有情,填益精髓,復元精之走失,補奇脈之空虛,為日就月將之功,作一勞永逸之計。是否有當,即正高明。
臺參須一兩五錢 潞黨參三兩 大熟地六兩(砂仁拌) 炙綿芪四兩 炒淮藥二兩 朱茯神三兩 酸棗仁三兩 炙遠志肉一兩 清炙草六錢 明天冬二兩 大麥冬二兩厚杜仲三兩(鹽水炒)甘杞子二兩 川斷肉二兩(鹽水炒) 桑椹子三兩 制首烏四兩 陳廣皮一兩 仙半夏二兩 北秫米三兩(炒,包) 寧子淡四兩 煅牡蠣四兩 紫貝齒四兩 紫石英三兩 胡桃肉二十枚(鹽水炒,去紫衣)五味子六錢 金櫻子一兩(包) 剪芡實三兩川黃柏一兩 熟女貞二兩 豬脊髓二十條(酒洗)紅棗四兩 鰾膠二兩(熔化收膏)
上藥煎四次,取濃汁,加龜版膠四兩,清阿膠四兩,均用陳酒燉烊,再將鰾膠和入白文冰半斤,熔化收成膏。每早晚各服二匙,均用開水化服。如遇傷風、停滯等癥,暫緩再服可也。
(《丁甘仁醫案·膏方》)
上案,以論述病因病機為主體,脈癥夾雜其中,不僅寫起來困難,讀起來也需費點功夫,而且容易造成說理過于冗長的毛病。
第五類:病因、病機、病史、癥狀、診斷、治法等交融一體,夾敘夾議,互為闡發。
楊。痰濁蒙于肺胃,氣機窒塞,不得疏化;濕熱郁于脾臟,營分受灼,不得外達。輾展淹纏,兩旬不已。刻診脈象細數,而不外浮,舌苔白濁滿罩,中心厚膩,而舌底絳色隱隱。唇色干焦,不渴不飲;神情呆鈍,入暮語蹇神糊;小便
黃短,大解稀水色紫。種種見象,皆痰濁上蒙、郁熱內蘊所致。疏氣機以化濁痰,清脾營以泄郁熱,自屬一定治法。所慮病久正傷,氣愈弱則痰愈壅,熱愈盛則陰愈傷。痰壅則氣逆神蒙,熱盛則風痙暗動。此皆病之變,不可不防。茲擬與清燥泄熱之中,參用扶正涼營之品。
鮮生地(豆豉打)羚羊角 膽星 粉丹皮 大貝母 枳實 竹瀝 姜汁 干菖蒲根
《柳寶治醫案·伏溫》)
邵左。冬令過溫,少陰之熱循經而發,喉痛數日,勢雖不甚,今交戌亥時,肢節筋脈忽作牽掣兩次,而無表邪見癥。夫少陰屬腎,內藏相火;相火寄于肝膽,膽為少陽而屬風;木火動則風生,風煽則火熾,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即風水相合之意。今肢節掣引,少陽之風從內而鼓,誠恐火勢因之暴熾,胡可再投表散,以張其焰?惟有甘涼鎮潤,為合古人治法。
細生地 大麥冬 白蒺藜 桑葉 生甘草 大白芍 元參肉 黑山梔 鉤鉤
二診:投劑后喉痛大定,筋脈牽掣亦未復作,飲食自調。誠以火風從內而發,鎮之則風平,潤之則火熄。火與風合,其來也勃然;火與風分,其去也倏然。脈形沉弱,面青黃。《脈經》謂營氣不足面色青,衛氣不足面色黃。肝為營之源,腎為衛之本,平日肝腎之不足,略見一斑。仍從前法出入。
細生地 禾魯豆衣 粉丹皮 元參 甘草 大麥冬 滁菊花 大白芍 鉤鉤
三診;喉痛既平數日,忽于戌亥之交,夢在涼月中行,陡然驚寤,肢體又作震戰。夫陽氣藏于陰中,陰氣斂之,則陽方靜謐。戌亥為至陰之際,少陰之斂藏不固,則陽氣從陰中勃然而出。經謂腎之變動為栗者,此也。擬大劑育陰,以助蟄藏之令。
大生地 懷牛膝 云茯神大麥冬 鉤鉤 禾魯豆衣 白蒺藜 東白芍 元參肉
四診:投劑之后,震戰以次漸平,腎之變動為栗,經訓確然無疑。夫腎何至于變動哉?良由冬令過溫,少陰不主潛藏,陰中之火從而升動。陰火者,猶雷電之火也,故其發也,作為戰栗之狀。藥既應手,自宜疊進,以期陰干陽秘。
大生地 東白芍 云茯神 金石斛 懷山藥 懷牛膝 大麥冬 鉤鉤
(《張 青醫案·咽喉》))
第六類:先概括性地闡明病機,后敘述癥狀、脈舌,再提出治療意見與處方。
肝陽因勞而化風,脾陰因滯生痰;風痰相搏,上攻旁溢,是以昏運(暈)、體痛等證見也。茲口膩不食,右關微滑。當先和養胃氣,蠲除痰飲,俟胃健能食,然后培養陰氣,未為晚也。
半夏 秫米 麥冬 橘紅 茯苓
(《柳選四家醫案·靜香樓醫案上卷》)
顏,三四。操持思慮,心營受病,加以勞力泄氣,痰帶出血。脈形虛小,右部帶弦。擬用歸脾湯減桂圓、木香、白術,加炒白芍、炒表冬。
又:勞心營液既耗,氣分之熱自灼。手足心熱,咽干煩渴。多是精液之損,非有余客熱。前議歸脾加減,乃子母同治法。今以滋清制亢之劑,理心之用,以復五液。
人參 生地 天冬 麥冬 丹參 茯神 燈心 竹葉心
《臨證指南醫案·虛勞》)
一水能濟五火,一金能行諸氣;腎為下瀆,肺為上源,金水相涵,方能滋長。今診脈象兩尺虛細而數,左關細弦而數,右部浮芤而數。失紅以后,嗆咳漫熱,大肉消瘦。蓋腎水久虧,肝陽無制,熏灼肺金。損癥已成,實非輕淺。擬壯水柔肝,清養肺胃之法,竭力挽救。
天門冬 麥門冬 北沙參 潼沙苑 敗龜版 旱蓮草 左牡蠣 生甘草 川石斛 懷山藥 女貞子 毛燕窩 川貝母 蓮心
(《孟河費伯雄先生醫案·虛損)
第七類:先列證、因、脈、治、方藥各項,然后針對診治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自設問答,提要鉤玄,答疑解惑。
常六世兄(方伯第二郎),面紅目赤,身熱不揚,囈語欲狂,瘈疭不定,七日眼不能合,足冷,舌白而滑,小便涓滴俱無。眼服清暑涼劑,煩躁愈增,汗不能出。脈象浮洪,重按不能應指。此盛暑房后貪涼所致,已現拒陽癥象;恐其陽越而脫,急用溫下托汗法。
大熟地一兩(炒枯)炒黑干姜三錢 制附子一錢五分 炒牛膝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車前子一錢五分
和入童便一小杯,冰水調勻涼服。
又:昨服理陰煎加減,至二鼓竟得安睡,周身微汗,神智少清,自述頭痛如烙,口渴索飲,體熾熱,胸心免兼脹。脈形已斂,右關獨見洪實。舌苔黃厚而干。此陰寒既去,暑濕夾食之癥已現。急用涼隔散加減。
連翹三錢 生軍三錢 炒梔子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生石膏五錢 枳實一錢 檳榔二錢 飛滑石三錢 薄荷五分 竹葉十片
二劑。先服一劑,得便即止后利。
又:昨進初劑,院中微痛,氣欲下行,雖未即便,頭痛身熱頓止。二進后一時許,腹中大痛。二便齊下,多而且暢。胸寬思食,進粥~盂。倦怠欲睡,晨醒汗出周遍。病已豁然,但覺神弱倦甚。脈平而軟。自應少扶正氣。
人參一錢(另煎沖)大麥冬~錢五分 瓜萎皮二錢(米炒) 炒生地三錢 白扁豆三錢 茯苓三錢 炒薏米三錢 橘白五分 炙甘草五分
五劑后可停煎劑,飲食清淡自安。
問:此癥狀如中暑,兇險已極,諸醫劑用清涼,亦是無伐天和之意。今獨以附子理陰得效,隨又用涼隔通腑而愈,何也?曰:輕年好內之人,盛暑最多陰癥。彼自恃強壯,毫無顧忌,日間飲酒食炙,胃中濕熱已聚;加以入房之后,惡熱露宿,故見此癥。又復飲以涼劑,正是雪上加霜。雖在盛暑,脈洪而軟,舌白而滑,足冷無汗,格陽之勢已現,非姜附理陰不可。然佐以童便引之直下,和以冰水防其拒格,即冷香飲子意也。迨陰寒既消,暑濕夾食之癥方出。北人內燥,若不即用涼膈掃蕩,又恐邪熱劫津,致變他癥。仍防病重藥輕,二劑繼進,所謂兵資神速也。病去既速,正氣尚不大傷,只需人參養胃加減,調之足矣。至于甫用理陰,即改涼膈,似乎自相矛盾,不知隨機應變,古人此法甚多,余不過依樣葫蘆而已。若徒執一不變,以自護其兩歧之跡,竟至誤人身命,其罪可勝道歟?愿明眼者識之。
《吳門治驗錄》卷二)
上述形式的醫案,自設問答部分最宜細看。醫家的治療思路、辨證要點、轉方技巧、用藥心法等等,往往包含其中。而且,因為它是醫家本人的經驗談,比旁人加按來得真切。讀這類醫案,好比和醫家對坐,聽其授業講析,故對提高診療水平大有裨益。
第八類:先記述癥狀、病情經過和就診時的脈象和舌象,然后分析病因、病機,最后下診斷,列治法,出方藥。
旬日內遍體俱腫,膚色鮮明。始也,原有身熱,不慎風而即止,亦無汗泄。診脈浮緊,氣喘促,小便閉,舌白,不思飲。證系水濕之邪,借風氣而鼓行經隧,是以最捷。倘喘甚氣塞,亦屬至危之道。治當以開鬼門,潔凈府為要著。
麻黃五分 杏仁三錢 赤苓三錢 蘇子二錢 桂木五分 薏仁三錢 紫菀七分 椒目五分 浮萍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外用麻黃、紫蘇、羌活、浮萍、生姜、防風各五錢,閉戶煎湯,遍體揩熨,不可冒風。
《柳選四家醫案·愛廬醫案》)
(二)駢文歌體式
在我國古代,醫儒相通是普遍現象。儒者往往兼通醫道,而名醫大多亦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歷代名醫在撰寫醫案時,除了重視醫理的闡發外,也很講究文采,注重修辭。在前人留的醫案中.就有以駢文或歌體寫成的醫案.稱之為駢文歌體式醫案。這種醫案,除了醫學價值之外,還有一定的文學鑒賞價值。
無形之酒毒流及營衛,有形之食滯阻遏腸胃。營衛阻則氣血失于宣通,腸胃滯則升降失其和暢。血滯化熱,發現斑塊;氣滯化熱,遂成腫痛、腑氣不運,更衣艱難;胃氣不降,呃忒連聲。前經吐紅吐黑,不外嗜酒致傷;現見臍痛腹疼,定是宿垢積聚。紅非陽絡之血, 黑是胃底之濁;斑非外感之風,腫是酒熱之毒。無形之熱毒逐漸由肝傳胃,唇為焦燥,眶為紅腫;有形之食滯畢竟由胃入腸,腹為鳴響,腰為痛楚。左脈窒郁不暢,右脈滑澀不勻。病狀已有十日,增劇僅有半旬。實癥何疑,舍攻奚就?
制大黃 枳實 厚樸 豆豉 大青葉 連翹 山梔 丹皮 桃仁 白茅根 忍冬藤 酒藥二粒
原注:服后下黑糞二次,呃忒即止,腫痛亦減。
《金子久專輯·熱毒發斑》
張。溫邪兩候不解,脈形洪大中空。神昏蒙而如醉,舌淡紅而無苔。與湯亦 不卻,不與亦不討。囈語如呢喃,叮嚀重復道。昨日用芳開,神情略覺好。然憑癥而論之,乃 津枯而液燥。是必甘寒潤燥生津液,俾得氣化津回方吉保。
大生地 鮮石斛 沙參 茯苓 麥冬 羚羊角 鮮生地 天竺黃 甘蔗汁 蘆根尖
淵按:案格清華.方法簡潔,非學識兼到者不能。
(《王旭高醫案·溫邪》)
(三)病歷式
隨著西方醫學在我國的廣泛傳播,為了促進中醫學術交流的深入開展,近代一些中醫界名流借鑒西醫病歷的寫法,提出了醫案格式統~的倡導,主張將傳統醫案的內容拆開,按病者、病名、病因、癥候、診斷、療法、處方、效果等分項記述。這種形式的醫案,稱之為病歷式醫案。
熱毒赤痢案
「病者」盧從之,所逾四稔,體弱,住泗洲樓。
[病名]熱毒赤痢。
「原因」平時陰虛,目疾時作,夏受暑而不覺,至秋后乃發赤痢。
[癥候〕手足麻木,腹中絞痛,下痢純赤,小便澀少。
[診斷]脈左關弦長,右手虛緩。脈癥合參,此暑邪與積熱下陷足厥陰肝。肝主筋,所以手足筋麻;肝主痛,所以腹痛;肝藏血,肝病而失其藏血之司,所以血痢時下。種種現象,莫非肝病。
〔療法〕治宜滋養肝血,清解伏熱。用阿膠、歸、芍,以養其肝血;白頭翁、川連、黃柏、黃芩、秦皮、丹皮,以清肝經之濕熱;再加金銀花、生甘草、滑石,以解暑而清熱毒。
[處方]陳阿膠錢半(烊沖)油當歸錢半 生白芍三錢 青子芩一錢 小川連一錢 川黃柏一錢 北秦皮一錢 粉丹皮錢半 雙寶花三錢 白頭翁錢半 生甘草八分飛滑石三錢(包煎)每日服二劑
[效果]三日痢減,七日諸恙悉退,十日其病霍然矣。
廉按:此治厥陰熱痢之正法。方用《金匱》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為主。因其平日陰虛,再加歸、芍養血和肝,芩、丹、滑、銀肅清伏熱。療法固恰當周到,斷語亦深切病機。
(《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莊虞卿醫案》)
腰疼
天津保安隊長李雨霖,遼陽人,年三十四歲,得腰疼證。
[病因]公事勞心過度.數日懶食.又勉強遠出操辦要務.因得斯證。
[證候]其疼劇時不能動轉。輕時則似疼非疼,綿綿不已。亦恒數日不疼,或動氣或勞力時則疼劇。心中非常發悶。其脈左部沉弦,有部沉牢,一息四至強。觀其從前所服之方.雖不一致,大批不外補肝腎、強筋骨諸藥,間有雜似祛風藥者。自謂得病之初至今已三年,服藥數百劑,其疼卒未輕減。
[診斷〕《內經》謂通則不痛,此證乃痛則不通也。肝腎果系虛弱,其脈必細數。今左部沉弦,右部沉牢,其為腰際關節經絡有瘀而不通之氣無疑。擬治以利關節、通經絡之劑。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當歸四錢 丹參四錢 生明沒藥四錢 生五靈脂四錢 穿山甲二錢(炒搗) 桃仁二錢(去皮搗碎)、 紅花錢半 土鱉蟲五枚(搗碎) 廣三七二錢(軋細)
藥共十一味,先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細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其余一半。
【效果】將藥連服三劑,腰已不疼,心中亦不發悶;脈象雖有起色,仍未復常。遂即原方去山甲加川續斷、生杭芍各三錢,連服數劑,脈已復常,自此病遂除根。
[說明]醫者治病不可預有成見,臨證時不復細審病因。方書謂腰者腎之府,腰疼則腎臟衰憊。又謂肝主筋,腎主骨,腰疼為筋骨之病,是以肝腎主之。治腰疼者因先有此等說存于胸中,恒多用補肝腎之品。究之,此證由于肝腎虛者甚少,由于氣血瘀者頗多。若因努力任重而腰疼者,尤多瘀證。曾治~人因重物后腰疼,為用三七、士鱉蟲等分共為細未,每服二錢.日兩次,服三日全愈。又一人因抬物用力過度,腰疼半年不愈,忽于疼處發出~瘡,在脊梁之旁,微似紅腫,狀如覆盂,大徑七寸。瘍醫以為疼半年始發現此瘡,其根蒂必深,不敢保好。轉求愚為治療,調治兩旬始愈。
然使當腰初覺疼之時,亦服三七、土鱉以開其瘀,又何至有后時之危險乎!又嘗治一婦,每當行經之時腰疼殊甚,診其脈氣分甚虛,于四物湯中加黃芪八錢,服數劑而疼愈。又一婦腰疼綿綿不止,亦不甚劇,診其脈知其下焦虛寒,治以溫補下焦之藥。又于服湯藥之外,俾服生硫黃細末一錢,日兩次。硫黃服盡四兩,其疼除根。是知同是腰疼而其致病之因各異,治之者安可膠柱鼓瑟哉!
《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三冊)
二、筆記體醫案
筆記體醫案是醫者診后用回憶追述的方式寫下的醫案。它不是病人就診時的“當場記錄,而是事后經過醫生本人提煉加工后形成的診療經驗談,故又稱之為醫話體醫案或追憶體醫案。
筆記體醫案的特點。
第一,診療過程交待得比較清楚。
第二,能比較詳細地反映醫家的臨床思維、決策過程和辯證用藥經驗。
第三,大多為疑難危重或有發明、有新意的醫案,平庸者較少,故富有啟迪性。
第四,文字連貫,有分析,有體會,易讀好懂。
筆記體醫案根據寫作風格的不同,大致可分為過程式、夾議式、問答式和日記式4種。
(一)過程式
注重反映診療過程的筆記體醫案,有助于學者把握病證的傳變規律和醫家相應的治療對策。其寫法有略有詳。明代以前醫著中的這類醫案,大多簡要,少有議論;明以后則出現了許多詳細記述醫家辯證論治過程的筆記體醫案。
丹溪治一人,六月投淵取魚,至秋深雨涼,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脈沉弦細實,重取如循刀責責然。與大承氣湯加桂二服,微利痛止。仍連日于申酉時復痛,堅硬不可近。每與前藥,得微利,痛暫止。于前藥加桃仁泥,下紫黑血升余,痛亦止。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又以前藥加川附子,下大便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有余。又傷食,于酉時復痛在臍腹間。脈和。與小建中湯,一服而愈。 《古今醫案按·腹痛》)
(二)夾議式
筆記體醫案是醫家診后的回憶總結與心得體會,所以不少醫案在追述診療過程中,穿插了大段的議論、或闡述病祝,或說明藥理,或引經據典,或借題發揮,種種不一、可稱為夾議式。
予在苕溪.治一水腫者,腹水,膚腫,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類,小便仍淋漓.痛苦萬狀。予曰:此雖虛證,然水不行則腫不消,腫不消則正氣焉能平復?時值夏月.予不敢用麻黃,恐陽脫而汗漏不止。以蘇葉、防風、杏子三味,各等分,今煎湯溫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次日至病者之室,床之上下,若傾數桶水者,被褥幃薄,無不濕透。病者云:昨服藥后,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汗,不及至溺桶,而坐于床上行之,是以床下如此也。至天明,不意小水復來.不及下床,是以被褥又如是也。今腹滿、腫脹俱消,痛楚盡解,深感神功之救我。予曰:未也。此急則治其標耳!予之病因火土傷敗,以致水泛,乃久虛之證也。火即人之元氣.必待脾氣、元氣復,而后可保其萬全。予即解維,寫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蒼術、厚樸、炮姜、熟附子.每日令濃煎溫服;即以此方令合丸藥料,每日巳未時服之,即止其湯藥。半載后,病者之兄,備土物來謝曰:吾弟已全愈矣。予曰:如此之證,水雖行而正氣不復,后仍腫脹而死者比比。此命不應絕.非予之功也。雖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若初腫之時,行去其水,正氣易于平復;醫者不知發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藥利之,腫或減而無尾閭之泄,猶以鄰國為壑耳!如久服疏利之藥,則正氣日消,水留日久,則火土漸滅,然后以此法行之,無濟于事矣。(《侶山堂類辯·發汗利水辯》)
三、問答式
問答式醫案~般是通過回答有針對性的提問,把醫家在診治疾病過程中的獨到認識和經驗提示出來。
問曰:一友久患傷寒之后,僵臥不起,起即暈去,日間微寒微熱,夜間煩躁不安寐,饑飽莫辨,寒溫不適,呼牛則牛,呼馬則馬,如醉如癡,不知所以,淹淹一月矣。子用滾痰丸一二兩,下黑痰如膠者數升而愈,請言其詳。
答曰:病有可知有不可知者,須細心體察,問其平日性情喜好,時日久暫,其難其慎,知病之真而后藥之,不誤也。此人年止二十余,初診視時,見唇紅面白,肌肉不瘦,似無病者。按脈則六部沉伏有力,此亦病后之脈,無足怪也。詢其所服何藥,彼言傷寒所服發散、清利,難以盡述。傷寒后又一月矣,因其頭痛為虛,用補中益氣湯,諸病如是;因其寒熱似瘧,而用小柴胡湯和解,病亦如是;亦有因煩躁而用安神者,有因不食而用消導者,亦復如是。諸醫束手無措,強予藥之。予曰:不知其病而用藥,是欲入而閉之門,容思之。明日又復診視,見席上糖品甚多,時時咽嚼,因問其性之所喜。彼云惟喜甘甜及炙煿、糯米之物。觀其癥,察其脈,問其食物,詳其藥餌,必是痰郁癥也。直用滾痰丸,下之即愈。主人謂其久病不食,頭暈體弱,不敢輕用。予回:凡病之不可名狀者為痰。《脈經》云,(脈)沉伏有力者屬痰。此傷寒余邪未盡,宿食未行,加之糖品之類頻頻不輟,以致瘀濁頑痰結固不通。故曰積滯不去,則新氣血不生,所以淹淹僵臥而不愈也。況不便半月未解,郁痰必真,用之無疑。即以滾痰丸五錢,碾末灌之,微行黑糞,未暢也。又用五錢催之,大下黑痰如膠者數升,即自起居,頭亦不暈。次早服四錢,所下皆黑黃糞耳,神氣大爽,屢求食矣。下午再服三錢,但虛努無有也。予曰:盡矣,匆過之。日以糜粥養身,補中益氣湯滋(資)助,不半月而氣體復原。夫人之性命攸關,若非精誠體察,膠柱鼓瑟,妄意亂投,未有不誤人者。(清抄本《問答醫案》)
(四)日記式
所謂日記武醫案,是指保存在日記中的醫案。它在寫法上與一般的筆記體醫案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它在追述時,把診治疾病的經過與紀事結合在一起。
光緒六年八月初八日壬寅五鼓,蘇拉帶余與昴庭進大內,仍由景運門進,過乾清門,至內務府直廬,復至軍機直廬謁見。各大臣同事之薛、馬、汪、趙皆已在,而內務府堂官咸集,各見禮畢。辰初內監宣進,余與昴庭暨同事諸人,隨內務府大臣進內右門,歷長街至月華門少坐。內監著茶即傳進。經啟祥宮,過吉祥門,至長春門,立門外候旨。少頃,內監傳薛寶田、仲學車各。內務府大臣五人、太醫院二人前余與昴庭隨進。先至鐘粹宮,庭中桂花已放,異香撲鼻,盆內夾竹桃猶盛開。屏息立檐下。慈安皇太后、皇上召見。宮內鋪地用烏金磚,光滑如鏡,時虞傾跌,足縮縮而進。是日不垂簾,慈安皇太后正坐,皇上隅坐,內務府大臣皆跪。太醫院堂官李德立引余與昴庭行三跪九叩首禮。禮畢,皇太后問余何處人,對以江蘇人;問多少年紀,對六十六歲;問從旱路來、水路來,對從海道來;問一路安靜?對安靜;又諭慈禧皇太后病要小心看.對是。復隨內務府大臣、太醫院至長春宮,庭中花木與鐘粹宮等,惟蘋婆果樹甚多,實將紅熟。恭候。慈禧皇太后召見。行禮畢,慈禧皇太后問何處人及年歲,對如前。內務府大臣、太醫院跪左邊,余與昴庭跪右邊。皇太后命余先請脈,余起行至榻前。榻上施黃紗帳,皇太后坐榻中,榻外設小幾,幾安小枕。皇太后出手放枕上,手蓋素帕,露診脈之三部。余屏息跪,兩旁太監侍立。余先請右部,次請左部,約兩刻許。奏圣躬脈息在寸數,左關弦,右寸平,右關弱,兩尺不旺。由于郁怒傷肝,思慮傷脾,五志化火,不能榮養沖任,以致胸中嘈雜,少寐乏食,短精神,間或痰中帶血,更衣或溏或結。皇太后問此病要緊否?奏皇太后萬安,終求節勞省心,不日大安。內務府大臣廣奏節勞省心,薛寶田所奏尚有理。皇太后曰:我豈不知,無奈不能。皇太后問果成勞病否?奏脈無數象,必無此慮。退下,仍跪右邊。候昴庭請脈畢,同太醫院先出。隨后薛撫屏、汪子常、馬培之進請脈,余與昴庭到太極殿東配殿立方,內務府大臣、太醫院與諸醫畢至。方內先敘病原,次論方劑。草稿呈內務府、太醫院與諸醫看后,用黃箋折子楷書進呈皇太后御覽。所用之藥,內務府大臣用黃簽在本草書上標記。御覽后,御藥房配藥,在東配殿賜飯。設兩席,中一席內務府大臣正面,醫生陪坐;旁一席諸醫及太醫院諸人隨坐。席備滿漢珍羞羅列,尤美者乳茶、紅蘿卜絲湯、京米粥、乳餅,皆市所未有。飯畢飲茶,茶極甘冽。午正,內監傳旨散直,隨內務府大臣趨出,至直廬,坐堂郎中暨各司員索方,謄送內務府大臣及軍機大臣。少頃,由景運門出大院,西南行,經文淵閣后,過三座門,
出東華門,至黃酒店,拜薛撫屏觀察、汪子常大令。歸寓小憩,恭紀一詩以志恩寵:博士羊曾啖(余昔司訓上元).天廚饌又嘗。堯蔥兼舜韭,玉液并瓊漿(乳茶甚佳)。羅列麒麟脯,追陪宛鳥鷺行。幸叨儲藥籠,圣壽視無疆。
案方:病由積勞任慮,五志內煩,傷動沖任督,以致經絡久虛,元氣不能統攝。蓋心肝脾三經,專賴沖任脈中之血周流布護;血為陰類,靜則陽氣始潛,五志不擾;《金匱雜病論》各方以調和沖任為緊要。《難經》云:心不足者,養其榮衛。榮衛為血脈之所生,心為之主。然榮衛起于中州,肝肺脾腎實助其養,養其四臟則心自安矣。腿足無力,氣血不榮也;精神短少,宗氣虧也;痰中帶血,水火上炎也;更衣或溏或結,脾氣不調也;背脊時冷時熱,督脈空虛也。擬養心、保元二湯加減。
人參 云茯苓 酸棗仁 柏子仁(炒) 甘草 懷山藥 大白芍 歸身 杜仲(炒)熟地黃(炒) 牡蠣 龍眼肉
(選錄自清·薛寶田《北行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