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兩個小學生的案例咨詢,一個來自天津,一個來自哈爾濱。
前面一個讀三年級,后面一個開學六年級。
兩個孩子處在不同的階段,兩個家庭來自不同的城市,但訴求卻驚人地一致。
家長都希望能幫孩子找到學習的訣竅,快速領先。
最有效的訣竅,其實是找對方向之后,腳踏實地地努力。
特別是這倆孩子,都還在讀小學,家長們就迫不及待地拿著復習資料,給孩子刷題,然后總結歸納考點。
這其實完全沒必要。
小學階段的孩子,處在全方位打基礎的階段。
這時候,除了讓孩子學會應學的知識,最重要的是開闊視野,綜合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與長處,然后有針對性地培養。
有家長總顧慮,現在教育發達了,自己孩子沒有天資過人的地方,只能搶跑、多學,這樣才能拉開跟其他孩子的差距。
這也是一種誤解。
整個人群中,除了頂尖的個別天才少年,絕大多數孩子的天賦都是差不多的。
這時候應該做的,是尊重成長的客觀規律。
成長規律,就是什么年齡段做什么事,什么年齡段學什么內容。
有的家長現在恨不得孩子幼兒園剛畢業,小學二三年級的內容都掌握了。
早期的知識沒有難度,孩子勤背,都能考得很好。
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孩子覺得自己都會了之后,上課就不聽老師講了,時間一長,容易在課堂上養成不專心的習慣。
再往上學的內容,家長未必能教了,但這時孩子上課習慣了不聽講,你說說這學習成績該咋辦。
提前學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只注重往前學的進度,忽視了學習的效果。
不少孩子學得很超前,結果學過的知識沒有鞏固好,前面一邊學,后面一邊忘。
最后就是進度看上去喜人,實際啥都沒學透。
學習這件事,慢就是快。
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學一課通一課,少返工,這其實才是真正的絕招。
我把這叫學習的“笨功夫”。
老師教學,有很多啟發思維的精巧設計。
孩子突破這些設計好的關卡,需要投入時間,需要認真思考。
家長提前教孩子學,未必想得這么周到。
孩子自己悟出來的答案,跟直接被家長告知答案,表面看上去一樣,實際千差萬別。
前者容易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并且對學習產生興趣,后者則很容易厭學,因為孩子沒有感受到探索的樂趣。
孩子為啥愛玩?因為這個過程中,努力了,思考了,無論輸贏,發不發獎,孩子都開心。
假如不讓孩子玩,直接給孩子發個第一名,孩子開心嗎?他稀罕這個第一名嗎?
所以,學就好好學,認認真真把當下的東西學懂、學通了。
能力有余,可以適當超前。
剩下的時間和精力,多用來拓展視野,培養興趣。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愛孩子,先把孩子當一個正常的人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