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很多人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
忘了是哪個了不起的人物說的——人生有兩種悲哀,一種是躊躇滿志,還有一種是心如死灰。
這話對應到現實,說的就是你卷過千軍萬馬,好不容易穿上孔乙己的長衫,最后又要說服自己脫掉。所以不怪現在年輕人心態不好,因為確實沒啥向上突破的機會。
我覺得高考之后,還是要盡早地讓他們認清現實,多去了解社會機器是如何運轉的。
高考之前的人生,是軌道一樣的人生,路線、目標、訓練方法都是確定的,他們只需要按部就班、開足馬力去做。但高考之后的人生,是原野一樣的人生,他們即將踏入的,是充滿隨機反饋的概率世界,看似有無數種選擇,無數個方向,但毫無缺乏確定性可言,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做成什么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而且我們的年輕人,一直被教的都是怎么考高分,甚至刻意被弱化了思考能力,就比如經常有老師和家長說——你只需要考出成績就行了,其他的別管。于是很多人都是躊躇滿志地準備高考,然后稀里糊涂地選專業,迷迷瞪瞪地上大學,最后雞飛狗跳地找工作……
很多人的人生道路,就是這么被一個個起初看似不起眼的選擇給分野了。就像小時候我們玩過的游戲——兩個小球從同一個起點落下,碰到一個個柱子,滾向不同的方向,差異越拉越大……那誰誰誰們瞎混個三本,發朋友圈還用拼音,都能去到交通、電網、煙草這樣油水豐厚的單位,讀好大學的,反而沒著沒落,漂在北上廣深。對,這是由起點直接托底了的人生,但對于不公平,我們不應該是抱怨和控訴的心態,因為沒卵用,除非你有權力改變。可一旦你真有了實權,又不見得想改變,因為你就是現有規則的受益者。再一個就是起點不同,面臨的游戲規則不同,意味著他跟你的人生已經分野了,都不在一個野區,你就不應該對標他。應該是他混他的,你學你的,否則他混完后,回家繼承家業了,你去電子廠打螺絲,你說不公平,然后呢?你看有人理你嗎?所以真正值得你耗費心神去思考的,是大家在起點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什么有的人越過越好,有的人越混越差?我這么多年來,確實見過不少極聰明的孩子,也了解有些人是天生就有缺陷。但我敢負責任地說,絕大部分人都處于中間地段,是智商、顏值都平平無奇的普通人。但是社會財富可不是這樣分配,它呈現出的格局是“贏者通吃”和“馬太效應”。
你看,能力素質是正態分布,而財富積累卻是冪律分布。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能力強不強,素質高不高,并不是影響他財富積累的最關鍵因素。咱得聊那些能影響個人財富成長,又不會被平臺刪稿的東西。這些年來,我追蹤過很多學生的成長軌跡,先跟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又工作兩年,其間準備托福,拿下112的高分,口語29;后來和我聊起工作選擇,她現在拿到的offer,薪酬已經是她剛工作時的26倍。更令我感慨的是,她的人生已經有了足夠高的安全墊和越來越寬的護城河,這兩樣又是當代年輕人最缺乏的。故事2:學生J,全國top5的高中畢業,高考成績將將夠到北大。
→ 她選擇去港科修讀最喜歡的數學,因成績出色,拿到頂格獎學金;→ 大二結束時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文理學院,成績排名第一;→ 之后申了MIT的博+表現優異并獲得了Rhodes Scholarships(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獎項之一)……我和很多大學生談過人生規劃,因為樣本夠多,所以大致能料想出,和上述兩位同學在同一起點出發的其他人,在“ → ” 的岔路口,會做出何種選擇,也能猜到他們現在的人生處在何種位置。W今年30歲,我問她:如果你當年沒有走出那間小律所,沒有考研到清華,之后也沒有考托出國,那么30歲的你,將會是怎樣的光景呢?她說:我從小就不算什么學霸,走到哪里都是吊車尾的狀態,唯一積極的是我自己很清楚這個狀況,所以我一直努力讓自己吊上一輛快車的車尾。如果沒有去追逐這些快車,不敢想象,我的人生會有多慢。所以有些人并不是天賦異稟,也不是更努力勤奮,他們只是懂得把自己放入上升的通道和系統,結果就慢慢把相同水平的人甩開。想象下兩名運動員,甲和乙,他們身體素質一樣好,在同一所體校訓練,但也許就因為選拔賽前一天,乙鬧了個肚子,稍微慢了一點,而把進入國家隊的機會拱手送給了甲。
甲馬上擁有了更好的教練,更好的營養支持,更加激烈的訓練環境,水平更高的比賽機會……
這時候,即使乙同樣努力,他們之間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若甲幸運地獲得冠軍,回到家鄉,看到昔日一起訓練的隊友,會作何感想?
別說什么造化弄人,這是現實社會的運行機制決定的,當你持續往上時,一切最優的資源都會向你聚集,所以即使細小的初始差異,都會帶來巨大的不同結果。
——古典《躍遷》
所以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選擇更濕的雪和更長的坡!關鍵是怎么做選擇,對吧?
很多年輕的朋友在剛接觸經濟學的時候,都會吐槽說經濟學過于理論,不實用,不如金融。有次我在商場等朋友,一個小男生到處推銷“小白瓶”,就是那種往鞋上一噴,一擦,就可以去污漬的小瓶子。他非常賣力,講解也很清晰,可是人們或是行色匆匆或是正在談事,他的收獲除了冷漠就是拒絕,但他始終重新掛上微笑,迎向下一個人……這件事讓我感慨了很久,因為對于我們這些有點閱歷的人來說,我們很清楚——世上的很多工作,論辛苦和難度,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收入卻千差萬別。比如你代入一下推銷“小白瓶”的工作,你所付出的口水和低姿態,所遭遇的白眼和挫折感,一點都不會比其他工作更少,而且這個工作也并不比推銷基金更容易,但收入卻差老遠,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賣基金是高價值的事,而賣小白瓶,則是低價值!于是我們便得出了第一個重要結論——在能力范圍內,盡可能選擇做高價值的工作。有人說,這還不容易,選擇做那些收入高的工作不就行了?
玩過德州撲克嗎?懂這東西的人都知道,這款游戲不光是“賭運氣”,更多的是在訓練我們使用“概率思維”——判斷概率,識別價值,分析風險,決定下注。一把牌,你走狗屎運,翻出了天王同花順,這下贏的概率是100%,底池里的籌碼也多到嚇人,你應該怎么做?nonono,還不夠,要加杠桿,能加多少就加多少!但如果你贏的概率很低呢?比如贏面只有10%,又該怎么做?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成為明星或者網紅,是比被雷劈的概率還小的事,根本不值得下重注。你想想賭場到底賺的是什么錢?不是出千,也不是一兩次就讓你輸個精光,而是在確定贏面相對較大的情況下,讓你“一直去賭”。假設賭場贏的概率是51%,你贏的概率是49%,只要你玩的次數足夠多,累積下來,賭場一定是賺的,而你一定是虧的。買彩票也是這個道理,因為中獎概率很低,所以買得越多,虧得就越多。總之,對于“低概率”、“賭運氣” 之類的事情,小試一下沒問題,但越是勤奮地往里投入,就輸得越慘。所以今天第二個重要結論是——要選擇那些高概率的事情,全情投入!此外,經濟學里有一個著名的貿易理論,叫比較優勢原理。意思是一個國家應該去生產并出口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這個理論套用在個人身上也成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比如相對語文,你更擅長數學,那數學就是你的相對優勢。但具體應用的時候,要復雜很多,因為人是一種情緒化的生物,在完成挑戰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正反饋,才能進入積極循環。也正是基于這一點,你才更要找到自己的相對優勢,并發揮出來。邏輯是:做你擅長做的事 → 得到好的結果 → 得到正向反饋(被贊賞、被鼓勵) → 更加投入去做 → 技術精進 → 更加擅長……看到沒,這是一個基于“正反饋”刺激的積極循環模型,也是我們可以得出的第三個重要結論——要選擇做自己有比較優勢的事情。綜上,當你陷入迷茫狀態,比如不知道該選什么專業,該做什么工作,該不該出國留學,要不要辭職創業……你或許應該回頭再看看這篇文章,因為這里有關于選擇的方法論,即找到那些高價值+高概率+高優勢的事情。還有個問題——在哪里可以找到這樣的事?
我們說,一個人的最優選擇,只可能出現在他可以觸及且有機會參與的賽道。你怎么可能進入一個見都沒見過的領域呢,而且你也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呀,不是么?小人物之小,在于格局之小,眼界之小,小到他看不清自己有多少選擇,或者壓根認識不到自己可以選。首先要做的,就是積極向外探索,去搜集信息,坐著不動,信息是不可能主動找到你的,去翻書,去問人……哪一樣,都是在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其次,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相對優勢,就要學會向內探索,這個過程一定伴隨著試錯的,因為優勢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在賽場上一次次逼出來的。比如有些同學喜歡唱歌,也覺得自己有優勢,那么去校園歌手大賽上比比看呢?社會越來越卷,不管是升學還是求職,難度都越來越大。
因為內卷的本質(高投入低回報)決定著,拼體力、拼消耗沒有意義。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原則是效率為王,任何一項工作,最后都難逃標準化、精細化、原子化的宿命。35歲危機之所以流行開來,一方面是因為中年人的體力下降,而家庭事務對精力的消耗逐漸上升。另一方面是因為流程化、標準化的生產過程不再需要經驗豐富的人,只需要體力充沛的工具人。工業化時代的游戲就是如此殘酷,如果打工人不能持續在職業生涯發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降低可替代性,就一定會被替代掉。不是被成本更低的新生代勞動力替代,就是被低成本的機器替代。為了對抗這種趨勢,必須要找到并進入屬于自己的增長系統。具體的做法,就是從身邊可接觸的選項出發,向外探索,追尋高價值和高概率,向內探索,找到高優勢,然后一直堅持這么做!這篇就不開贊賞了,如果喜歡,還請點標星關注給予支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