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的優勢被看見》(第八章 積極的溝通促進優勢培養)讀書筆記
如何表揚孩子,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
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抗挫力、重大人生選擇、人生發展軌跡……
讀了本文后,你不僅將學會正確的表揚孩子的方式,更會理解不同表揚方式背后的底層邏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種表揚方式,你選哪一種?
當你的孩子數學考了100分,你會怎么表揚孩子呢?
第一種:哇,寶貝你太棒了,簡直是數學天才!【評價型】
第二種:你考了100分,是因為你每天都堅持數學練習,堅持不懈,加油!【過程型】
第三種:哇,考了100分,真的太棒了!媽媽發現你思考力很好,專注力很強,而且堅持不懈,最近你每天都做數學練習。點贊!【均衡型—優勢+過程】
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 德韋克(Carol Dweck)是提出這個概念的鼻祖。她是《終身成長》《努力的意義》這兩本書的作者。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動機、人格及發展心理學領導研究的領導者,其研究成果獲獎無數。
卡羅爾 德韋克發現,人們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反應,而這是因為他們思維模式的不同。
固定型思維持有者認為智力是不變的,他們擔心自己看起來不夠聰明,更在乎證明自己,又或者沉湎于自己的安全區內,不愿接受挑戰;
而成長型思維者則認為人的智力和才能是不斷發展的,是動態的,他們歡迎挑戰,也不懼怕失敗。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兩種思維的混合體。
三種表揚方式詳解
第一種表揚方式:【評價型】
哇,寶貝你太棒了,簡直是數學天才!
給孩子這么高的評價,孩子肯定也會覺得很開心。但這種表揚的問題就在于家長實際上是給了孩子一個評價。并沒有站在平等地的角度去真正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對了什么,自己有什么長處,以后應該努力做什么。孩子唯一知道的就是:我是最聰明的、最厲害的。孩子容易把自己的成功與自己的“聰明、天才”等聯系在一起,而不是與努力的過程聯系在一起。
對于自我概念形成期的孩子來說,很容易讓孩子形成“我成績好是因為我很聰明”的自我概念。這個自我概念太難長久維持了,成績總會有波動,強中更有強中手,一旦挫折出現,這個“聰明”的人設就崩塌了,孩子的自信也崩塌了。
更嚴重的是,這會導致一種固定型思維。孩子會拒絕變化,拒絕努力。如果下次孩子沒考好,孩子第一反應不是自己沒努力,而是覺得自己不是天才、不夠聰明,孩子覺得自己是無能為力、無法改變這個情況的,進而陷入自我懷疑、沮喪消極的情緒中。
第二種表揚方式:【過程型】
你考了100分,是因為你每天都堅持數學練習,堅持不懈,加油!
這種相對是比較客觀的,是基于過程的表揚,也是很多育兒專家提倡的。《終身成長》一書的作者卡羅爾 德韋克博士也指出這種表揚方式是可以促進成長型思維的。為什么呢?
因為這種表揚指出了過程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即是因為“每天都堅持數學練習”,你才“考了100分”。孩子就明白了應該復制什么行為了,“我還得繼續練習,就能一直保持好成績”,而不會盲目自大。下次孩子如果沒考好,孩子不會太多自我懷疑,而是會思考自己是否足夠努力,是否堅持練習,進而去改變現狀。
聽起來很不錯,很多父母在了解“評價型”表揚的弊端后,都非常注意,不敢太夸孩子了,總是想著得夸過程,會顯得非常不自然。本來特別為孩子高興,也不敢表現出來,怕說“你太棒、你好牛”對孩子不好,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表揚孩子呢?
其實,心理學家們已經做過研究了,他們分析了父母在孩子身上用了多少次“表揚個人優勢”和“表揚努力過程”的表揚。五年之后,再去檢測孩子的思維模式,發現那些均衡使用各種表揚方式(表揚個人優勢+表揚努力過程)的父母,培養了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就是第三種表揚方式:【均衡型—優勢+過程】
哇,考了100分,真的太棒了!媽媽發現你思考力很好,專注力很強,而且堅持不懈,最近每天都做數學練習。點贊!
細細想來,孩子考100分,真的僅僅是因為孩子每天都堅持數學練習嗎?孩子自己沒有閃光點、沒有優秀的品質嗎?比如思考力、專注、堅持不懈等等。我們應該大大方方的指出孩子的個人優勢,并且告訴孩子,他的優勢與行為的關系。即孩子之所以每天堅持做數學練習,是因為孩子身上的優秀品質:思考力、專注、堅持不懈。
這是一種從孩子個人優勢和過程出發的表揚。表揚孩子自身的優勢,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指出正是這些閃光點,才讓孩子有了現在的行為,進而有了好的結果。比如思考力、專注力、堅持不懈等品質,讓孩子可以每天堅持做數學練習,然后數學才取得了好成績。這樣,孩子會將自己的閃光點發揚光大,知道這是自己寶貴的財富。同時,孩子也會知道這些閃光點是與行為直接相關的,當遇到挫折時,他們就會調用自己的個人優勢,積極改善自己的行為,進而改善結果。這就是一種成長型思維了。
比如何表揚更重要的事
這篇文章我寫了一周,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如何表揚孩子”是“術”,那背后的“道”是什么呢?有沒有比這更底層、更重要的事情呢?我想有三個:
一、作為父母,我有用心且平等的觀察過孩子的個人優勢與努力過程嗎?
我們之所以僅僅給出孩子一些籠絡、泛泛、甚至夸大其辭的表揚,比如:你超級棒、你太牛了、你是小天才……之類的。除了確實是為孩子開心,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敷衍與懶惰,因為除了說這個,似乎也說不出別的了。我們懶得去觀察孩子的個人優勢與努力過程,就用這些語句來敷衍孩子。
當孩子拿著一張畫興致勃勃的來找我們看時,我們可能忙著刷手機,就說:真棒!寶貝繼續努力!我們也可以放下手機,耐心的聽一聽孩子想說什么。再認真用心去欣賞一下孩子的畫。相信,如果你做到這些,你就不僅能說出“真棒、真牛”這類話,還能說出“這些線條畫得好美啊!這個蝸牛房子太可愛了!你真是好有創意啊!……”你就真的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能發現孩子做了多少努力。
二、我確切的知道努力的意義嗎?
盡管我們一直覺得努力挺重要,但似乎每個人都想做那個“聰明、少努力、且成就高”的人,不是嗎?
但事實上努力的意義超出我們的想像。在《天才兒童》一書中,研究者發現,天才兒童的天賦不是能力本身,而是無休止的好奇心和探尋。這些天才兒童生來就在某方面有近乎迷戀的興趣,并且能經過堅韌不拔的追求,最終取得熬人的成就。
想起最近我在陪女兒讀《漫畫名人故事》,里面提到的無數名人,無一不是超級努力啊!憑著無休止的好奇心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畢加索無時不刻不帶著他的畫筆,家里、學校,甚至連都是關他禁閉室,他都要帶上畫筆練習畫畫……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他不僅給人看病,還到人考察,行程總共有兩萬余里。從頭到尾用了總共40年。這是何等的努力與毅力!只憑一點天生的興趣,而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是絕無可能取得成就的。不僅要努力,而且要非常努力。
正如《努力的意義》一本書所說,努力是一件能為生命賦予意義的事情。努力意味著你關心一些東西,它們對于你來說很重要,你因此愿意為之付出。
三、作為父母,我有成長型思維嗎?
我發自內心真的認為“人的智力和才能是不斷發展的”嗎?我愿意迎接挑戰嗎?我愿意從自己的舒適區走出來嗎?我懼怕失敗嗎?我害怕成為別人眼中的失敗者嗎?我會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嗎?當別人說我不行的時候,我會給自己貼上“我不行”的標簽嗎?我會相信別人給我的負面評價嗎?
似乎每個答案都不是很篤定。就像《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 德韋克所說,每個人都是兩種思維的混合體。不要拒絕承認自己有固定型思維,而是要坦然的承認這是人性的一部分,同時保持清醒,看到固定型思維對我們的影響。能在固定型思維來干擾你時,覺察到它的影響,就是成長型思維的開始。
我們的孩子在某些方面都會有優勢(天生的興趣),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這些天生的閃光點,然后引導孩子堅持不懈的去努力。充分理解努力的價值,而不是坐在一點天賦上坐吃山空。
(詳見文章:你有認真想過你家娃的優勢和劣勢嗎?)
小結
如何表揚孩子?我們不僅可以大大方方、無比欣喜的指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更要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告訴孩子這些閃光點是如何影響他的行為、進而影響結果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珍惜并善用自己的閃光點,對自己更有信心,并動態調整自己的行為。
如何表揚孩子,之所以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方式,這是因為不同的表揚方式背后藏著父母不同的信念與看法。包括如何看待天賦、如何看待努力、如何看待失敗、是否尊重孩子、是否用心觀察孩子……
當我們真正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用心的觀察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心了解孩子努力的過程;當我們確切的知道努力的意義,而不盲目陷入“天賦”的陷阱;當我們敢于面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并且也在不斷突破自己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表揚就會更客觀、更有力量、更篤定。相信,我們的孩子也會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并以我們為榜樣,成為一個敢于突破自己、迎接挑戰、不斷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