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如果父母不宣傳孩子的錯誤,孩子會更加注重自己的名聲。他們覺得自己是有信譽的人,所以會更細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贊美;如果你公開宣布他們的錯誤,讓他們感到羞愧,他們就會失望,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了。他們越是覺得自己的名聲受到了打擊,就越是努力維護別人的贊美。"
其實就像洛克說的,如果一個孩子被父母當眾揭穿,甚至揭開心里的“傷疤”,自尊自愛的心理防線就會被擊潰,甚至會出現以丑為美的變態心理。
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不僅滿足于被愛和被保護,還渴望被尊重和被理解。
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越大,自尊心越強。中學生的自尊比小學生強。父母很容易當眾批評孩子,這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經常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敵意。
孩子有缺點,父母應該在沒有陌生人的情況下,真誠地批評孩子,并指出改進措施。一般來說,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這樣的批評。
親戚家有個高中生的孩子。每次我去拜訪,他媽媽都會告訴我他的情況。我說這孩子其實挺好的。我覺得他挺有意識的,每次都認真做作業。
她會說:
“你不說他,他會不自覺!趁我們不注意經常偷偷把手機夾在書里看手機。他還以為我們不知道。”
“別聽我媽的,我不是那樣的。”
有時他會臉紅,給我們一些借口,有時他會埋下頭,什么也不說。
其實這么大的孩子,如果聽到媽媽這樣對別人說,心里肯定不舒服。
但是很多家長都習慣這樣做,絲毫不覺得這是錯的教育方式。
找孩子的不足,然后放大,抓住不放,想著這是為孩子好。不僅自己平時天天念叨,還喜歡跟親戚朋友說來說去。以為這樣做,能讓孩子聽自己的話,馬上改正。
對孩子來說,你這樣揭短,還不如批評一通。因為跟批評相比,孩子更加無法接受“揭短”。因為有時批評是有過在先,父母能顧及自己的感受,是能夠接受的。
可是揭短有時卻是突然而來的,你甚至都來不及反應。全憑大人的心情,也不會顧及場合。也許覺得場合嚴肅點,人越多,這樣的“打擊教育”效果更好吧。
可是,揭短并不能讓孩子達到你預想的那樣。每個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面子。一個人越在乎外界的評論和眼光,就越說明他內心的匱乏和不安。
哪怕感到難堪時,請堅決地站在孩子的身邊。
有一位媽媽說,自己有一次在幼兒園參加園里舉辦的年末匯演,每個班都有準備節目。
因為兒子從小自控能力就比其他孩子差。
比如老師說的指令,他只能理解一半的樣子,所以經常慢半拍。老師說排隊,其他孩子可能迅速地排好,可是他會在原地做著自己的事,或者朝著其他的人扮鬼臉。
為此,自己也費了很大的心思,想過很多辦法。
那次孩子班上舉辦的是合唱節目,男孩們戴著小蝴蝶結,穿著白色襯衣,很帥氣。在兒子去參加節目的前幾天,一直在家里做練習,告訴孩子聽老師的指令安排,配合同學們一起表演。但是到了那天,內心還是很忐忑不安。前面的表演都很好,可是到了變換隊形的時候,兒子突然跑到臺前,指著媽媽這里:
“媽媽,媽媽,我唱得好嗎?”
這時邊上有家長們開始議論:
“這個孩子怎么這樣,表演都沒結束啊!”
有些悄悄地交頭接耳。
她當時覺得很尷尬,可兒子燦爛地笑著,等待她的回答。
她這時趕緊彎腰湊到了舞臺前,跟兒子說:
“你真的很棒,趕緊回隊伍中吧。”
兒子這時又轉身找同學去了。
她說自己那時真的不想上去,就讓老師去處理,或者讓孩子自己回去。
但是她說自己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兒子會覺得媽媽是不是沒有看到。
回家后,她也沒有批評兒子了。
只是跟他說,媽媽一直在看著的,你在隊伍中,媽媽也看得到,下次站隊伍里就好了。
她說知道兒子有點特殊,需要更多的陪伴,讓他來慢慢改善。
如果還是去指責孩子,當著眾人的面揭孩子的短。
說他不懂事,不守規矩,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啊!
能懂孩子的不足,然后能陪孩子去成長,才是父母應該做的呀!
教育家斯賓塞說: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就是我們應該做的吧。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別覺得是孩子脾氣大,而是我們要試著去讀懂孩子的心思,更要呵護他們內心的想法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學會去接納他們的不足,而不是揭短。有的玩笑不要開,有的秘密可以不要揭開。
這就是尊重吧。
管住自己的嘴,不揭孩子的短,是父母最大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