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柳灣”是一個地名,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qū),這原本就是一個村子叫柳灣村。因為在柳灣發(fā)現(xiàn)了4500年前的大量彩陶,又建了博物館而聞名。這篇文章題目“震驚中外”的柳灣彩陶,實際是名不副實,因為這個遺址彩陶在國外的確很有名,可國內的人卻很少有人知道。我這次到青海旅游,自然不能放棄參觀的機會。從西寧到柳灣博物館,要乘西寧至樂都的火車,下車后沒有直達的汽車,只能坐出租車過去,不打表幾十元車費是不還價的。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建在柳灣遺址附近,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以展示彩陶文化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陶博物館總占地面積583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15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4萬件,其中彩陶近2萬件,主要反映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青海地區(qū)空前繁榮的彩陶文化,充分展示了我國彩陶文化鼎盛時期的風貌。在參觀中了解到一個日本友人小島鐐次郎先生,他對柳灣彩陶有一份特殊而深厚感情,他對柳灣彩陶歷史文化和學術價值做過這樣的評價:“我到過世界各地,柳灣彩陶是世界一流的,是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可以與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是世界的絕版”。2001年他捐資援建了這一目前中國最大的彩陶專題性博物館,并于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并且每年拿出專項資金來維持博物館的基本運行。在博物館門口可以看到小島鐐次郎先生的名字。進入博物館看到大廳中出土彩陶堆成金字塔形展示,會體驗到視覺震撼的感覺。
博物館總投資450萬元,館址附近是一處原始社會晚期墓地,是我國考古發(fā)掘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處原始氏族公共墓地,這個墓地不僅墓葬數(shù)量多,出土文物也十分豐富,其中包括有馬家窯文化和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約文化,其中出土馬廠類型墓葬最多。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fā)展;馬廠類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青海民和馬廠塬而得名,廣泛分布在甘肅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區(qū),距今約4000年。柳灣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馬廠類型最豐富、珍貴,其數(shù)量之眾,造型之美和花紋之繁縟,為其他古文化之冠;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區(qū)一支重要的文化遺存;卡約文化因發(fā)現(xiàn)于青海湟中卡約村而得名,年代約當公元前900~前600年。卡約為藏語,意為山口前的平地。
博物館陳列分三個單元,從柳灣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勞動藝術創(chuàng)造及埋葬習俗,全方位、多角度的向觀眾展示柳灣彩陶文化的魅力。在這里可以找到現(xiàn)代設計視覺圖案中最基本的元素符號,距今4000年左右神秘的萬字紋符號,柳灣彩陶一共有26件,這也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卐"字紋符號。它打破了傳統(tǒng)學術界認為的,萬字紋是公元四世紀自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點。萬字紋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向,后來,逆時針的"卍"字成為多種宗教的一個吉祥符號。彩陶上有各種各樣的紋飾,這是先民生活中的寫照,使他們無意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
1974年春天,村民在挖水渠時發(fā)現(xiàn)了這處古代文化遺址,隨后,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巡回醫(yī)療隊向省文化局轉告柳灣出土文物情況,并送來陶器等實物標本。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隊在這里共發(fā)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墓地全面揭露,初步搞清了這4種文化類型墓葬的分布規(guī)律和時間先后順序,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與階級的起源等有關問題,提供了一批較新、較好的實物例證。
在博物館我對展出的文物仔仔細細看了兩遍,幾個小時過去了,發(fā)現(xiàn)很冷清,門可羅雀,只有幾個匆匆而過的游人。可能是中國實在是地大物博,古跡太多,人們看不過來。
柳灣遺址的發(fā)現(xiàn)得到了各界的關注。通過多年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不管是從考古發(fā)掘、藏品研究,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10月,在中國2008年度“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表彰大會上,青海省樂都縣文物管理所榮獲了這一獎項,這是青海省惟一獲此殊榮的集體。
從考古方面講,舊石器時代,青海彩陶的發(fā)掘足以證明,早在45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在這里踏歌起舞,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柳灣彩陶是最能代表青海歷史文明的文化符號。
從博物館出來可以看到路邊有到樂都區(qū)的公交車,只是不能到火車站,也就幾元車費。希望對彩陶喜歡的朋友、藝術設計的朋友、對尋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原始要素的朋友和到青海旅游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一生都要來看一次的柳灣彩陶博物館。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