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結束了進百年的奴役史和屈辱史,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盡管如此,新中國依舊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國際局勢。
面對美帝國主義列強等的逼迫和威脅,偉大領袖毛主席毫無畏懼,并堅決與之斗爭到底。自建國初期開始,毛主席接連三次喊話美國,他警告說:“聽則罷休,不聽的話就開打!”這番言論霸氣側漏,將毛主席的威武和風范展露無遺。
(毛主席)
一、無視警告,執意越過三八線
朝鮮戰爭爆發初期,由于北朝鮮與我國接壤,美國白宮方面非常擔心中國會出兵,直接介入朝鮮戰爭。但令他們竊喜得是,一開始中國并未干涉朝鮮戰場,而是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選擇了中立。
在看清了美國軍方的險惡用心后,毛主席霸氣喊話美國:“三八線是中國的底線,美國越過三八線,中國肯定會派兵入朝。”
可是,面對毛主席的嚴厲警告,美國軍方卻不以為意。彼時的美國白宮和軍方高層皆被麥克阿瑟洗腦,麥克阿瑟向他們堅定地表示:中國絕不會出兵。
(美軍越過“三八線”)
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剛剛建國,國家建設迫在眉睫,貿然卷入戰爭于中國而言百害而無一利。但在國家安全、民族獨立等大是大非面前,我們又何懼一戰?于是1950年10月4日,西北野戰軍司令彭德懷奉命入京,商討出兵朝鮮的問題,最終決定出兵朝鮮。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浩浩蕩蕩跨過了鴨綠江,直接對戰美第8軍和第10軍。中國志愿軍隊的突然降臨,猶如天降神兵,打得美軍措手不及,并將其死死壓在“三八線”上,使其動彈不得。
而在接下來的三年里,中國志愿軍浴血奮戰,與美軍進行了殊死搏斗,最終利用五次戰役贏得了援朝戰爭的勝利。而戰敗的美國也只能乖乖認輸,老老實實地從“三八線”附近撤軍,灰溜溜的離開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鴨綠江)
二、炮擊金門,美軍慌忙撤臺
解放戰爭勝利后戰敗的蔣介石一邊偷偷籌備戰事,一邊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爭取取勝的籌碼。當時,由于意識形態的分歧,美國對中國極盡封鎖打擊之能事,千方百計地想要將新中國的紅色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而蔣介石反攻大陸的這一想法,剛好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不謀而合。
為了應對蔣介石和美軍的雙重威脅,毛主席下令炮擊金門。8月21日,毛主席決定派遣葉飛在北戴河指揮炮擊金門的作戰。這一消息傳回了美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頓時覺得情況不妙。因為一旦失去金門和馬祖,就意味著蔣介石在臺灣的地位會嚴重動搖。
于是,為了維護本國的根本利益,艾森豪威爾調集了亞洲各地駐軍,準備對新中國作戰。同時,美國命令第六艦隊的兩艘航母,駛向臺灣海峽。
(艾森豪威爾)
于是8月23日下午5時30分,面對冥頑不靈的美國軍隊,解放軍展開猛烈的炮火攻勢,直擊國民黨在金門的駐軍。短短的時間內,整整3萬發的炮彈落在了國民黨軍的陣地上,打得國民黨和美軍措手不及。
此役直接導致了國民黨600名軍官病傷亡,2名美軍顧問當場喪命。在收到損失慘重的消息后,蔣介石立即向美軍致電,請求支援。于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美軍數艘航母集結臺灣,準備正式協防金馬。
面對氣焰囂張的美軍,毛主席再度霸氣宣言:“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如果美軍侵入我領海、領空,后果自負。”
9月7日,美國軍艦開進金門,毛主席即刻下令:“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結果,幾艘蔣艦剛被擊沉,美艦就倉惶地逃走了。
(解放軍炮擊金門)
三、越戰時期,妄越北緯17度線
美國在中國這里兩次踢到鐵板,氣焰大大受挫,但美國卻并未因此而收斂,反而為了本國利益訴求繼續侵略他國。1961年,美蘇爭霸進入相持階段,不甘居于下風的美國又發動了越南戰爭。
由于越南是中國的鄰國,前兩次的慘痛教訓讓美國不得不顧及中國的態度。在美國的試探之下,毛主席表示:只要美國不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中國將保持中立的態度。
而這一次,美國或許是吸取之前的教訓,表現得也是出奇的“聽話”,一直嚴守著毛主席要求的底線,不敢逾越。也正因如此,美軍無法對十七度線后的越南軍隊發起進攻,而越南軍隊卻可退可守。
(越南戰爭慘狀)
這樣的情況也導致美軍在越南戰場一直得不到進展,直至深陷越南戰爭,最終不得不宣布戰爭失敗。如此一來,這場美國原本勢在必得的戰爭就這樣以美國的失敗告終,草草落下了帷幕。
四、僵局融化,中美最終建交
經過這三次交鋒,美國已經深刻領教了毛主席的“鐵血手腕”,對我國的態度也有了極大的轉變。此后,中蘇關系的不斷惡化,也讓美國看到了希望,若能和中國建交,就能有效牽制蘇聯勢力。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自他上臺后,中美關系的僵局逐漸打破。1972年,秘書長基辛格先一步訪華,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他就深深為主席的魅力所折服,并將友誼的橄欖枝帶回了美國。1979年,經過中美兩國的不懈努力,中美僵化多年的關系迅速向暖,并隨著尼克松總統訪華走向建交的道路。
(尼克松訪華)
最終,就連多年敵對的美國總統也為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稱贊其是一位偉大革命領導人中出類拔萃的一位,一位戰斗到最后一息的戰士!
當然,這樣的勇氣也來源于新中國綜合國力的強有力支持,亦是英雄的中國人民賦予的強大動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