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學華“嘗試教學”的“三字十二條”教學原則
我的課堂教學主要體現嘗試教學思想,相信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體現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練習為主,具體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可歸納成“三字十二條”。
“三字”:趣、實、活
1、“趣”——上課首先要上得有趣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他們的自主行為,如果學生沒有興趣,無動于衷,就不可能主動,參與也就變成一句空話。根據兒童心理特點,上課有趣,才能使兒童精神飽滿,興趣盎然,全神貫注,積極參與。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使學生喜歡學數學”。上課上得有趣,不僅要注意形式上的趣味化,更重要的是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
2、“實”——上課要讓學生實實在在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
綜觀建國后50多年數學教育發展史,什么時候削弱“雙基”,教學質量就下降,什么時候加強“雙基”;教學質量就提高。為什么我國中小學數學教育水平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究其原因加強“雙基”是寶貴的經驗。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把加強“雙基”同發展創新思維結合起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光圖表面上的熱熱鬧鬧,以致造成“華而不實”。
3、“活”——課堂氣氛要活,學生思維要活躍
學生思維活躍程度是衡量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志。滿堂灌的課堂教學肯定是死氣沉沉,活不起來的。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多動手,多動口,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課堂就活起來了。
“趣、實、活”這三方面互相聯系,相輔相成。其中“趣”是手段,“實”是目的,“活”是提高。所以,“趣”是手段,不是目的,“實”才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有趣是為了實在,不能舍本求末,數學課就是要實實在在學習數學。停留在“實”還不行,還必須提高到活躍學生的思維,把打好基礎同追求創新集合起來,所謂要“務實求新”,夯實基礎,才能創新。“趣、實、活”三方面是互相促進的,有趣,才能做到實在,才能激活思維;學生獲得知識,取得成功,反過來又能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上課做到“趣、實、活”,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必須把愉快教育同嚴格訓練相結合,把加強“雙基”同發展思維相結合。要處理好各種關心,掌握分寸,控制火候。
十二條建議
“趣、實、活”是課堂教學高水平的目標,達到這“三字”境界,必須要做到以下十二條建議。
第一條:及早出示課題,提出教學目標
上課一開始,立即導入新課,及早出示課題。開門見山,不要兜圈子。課題出示后,教師簡要提出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這堂課的學習內容,也可啟發學生“看到這個課題,誰來先說說,這堂課要學習什么內容”,讓學生自己說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
學生知道了學習目標,才能更好地主動參與。從教育心理學方面看,兒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有些教師上課先來一大段的復習、鋪墊,直到把新課講完,才出示課題。這樣上課,學生一開始就蒙住了,教師講了半天,學生還不知道這堂課學什么,怎能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呢?
記住:要讓學生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完成什么目標。
第二條:及早打開課本,引導學生自學
課題出示后,學生知道了學習目標,應盡快打開課本,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從課本中初步獲取知識。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
盡快打開課本,意思是越快越好。過去也要求學生自學課本,只是在教師講完新課以后,大約在第30分鐘時,再讓學生翻開課本看一看。“今天老師講的都在這一頁,請大家看書。”其實到這時,教師已經什么都講清楚了,學生已經沒有興趣再看書了。這種“馬后炮”式的自學課本僅是形式而已,學生并沒有做到自主學習。
自學課本要成為學生主動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嘗試問題,用嘗試題引路自學課本,使學生知道看什么,怎樣看,解決什么問題。自學后應該及時檢查,及時評價,讓學生講講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獲。“你從課本中看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還有什么問題?”
第三條: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受到教師和同學的表揚,我的信條是:“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使學生喜歡學數學;要使學生喜歡學數學,要千方百計地去表揚學生。”
在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安排游戲、競賽、搶答、猜謎等,創設愉快、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才能活躍課堂氣氛。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互尊、互愛的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敢于嘗試,主動參與。教師的幽默、機智、親和也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潤滑劑。
第四條:先讓學生嘗試,鼓勵創新精神
“教師先講例題,學生聽懂了以后再做練習”,這是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位置。現在突破這個傳統模式,把課倒過來上,先讓學生嘗試練習,然后教師針對學生嘗試練的情況進行講解。先讓學生嘗試,就是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做到“先練后講,先學后教”,這是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方法。
嘗試是創造的前提,讓學生先嘗試,不受教師講解的束縛,可以嘗試出各種結果,這就為學生留有創新的空間,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第五條:強調主動參與,擺正主體地位
只提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是不夠的。參與有兩種:一種是被動參與,教師設框框,學生來參與;一種是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主動積極地參與。
一堂課不能教師帶著學生跟著教案走,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六條:允許學生提問,發展學生思維
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首先要給他們提問的機會,并鼓勵他們敢于提出問題,養成不懂就問的勇氣和習慣。
一堂課可以有幾次讓學生提問的機會。自學課本后,教師讓學生提問“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有什么意見可以提出來”。教師講解后和全課結束前,也可讓學生提問,“這堂課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教師要耐心聽取和解答學生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大家討論,由學生自己回答。有些問題,可留到課后指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包括上網)解決。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師千萬不能諷刺嘲笑,否則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后他們就不再舉手提問了。一堂課如果只有教師問學生,沒有學生問教師,不是一堂好課。真所謂:教學、教學、教學生學;學問、學問、引學生問。
第七條:組織學生討論,增強合作意識
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意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組織學生討論,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能改變教師一言堂,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在討論中,各自發表意見,互相取長補短,可以增強合作意識。關心自己也要關心他人,把自我置身于班級集體之中。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也是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交往能力。
“學生討論不起來,啟而不發”,這是開始時都會遇到的問題。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和大膽發表意見的習慣是逐步培養起來的。起初多采用同桌兩人議論的辦法;以后可采用全班討論,聽別人發表意見,再互相復述一遍;然后再試著分組討論,分組人數不要太多,一般2—4人為宜。
要留有充裕時間讓學生討論,不要走過場。有不同意見可以爭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說錯了,也要設法讓學生體面地坐下。
第八條:控制教師講話,多留練習時間
現在上課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師講話太多,嘴巴像決了口的黃河關不住。整堂課只聽見教師的聲音,直到學生做課堂作業時,教師還要嘮叨,一會兒說要注意什么,一會兒說不要做錯,不讓學生安靜一會兒。教師講話太多,勢必占用學生練習時間,當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課后去做,這是目前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始終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真所謂:教師不在言多,言多必失。
針對這個弊病,要控制教師講話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可以留30分鐘時間讓學生活動。教師講話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學效率,反而會使學生厭煩。學生課堂紀律渙散的時候,正是教師講話時間太長的時候。只有從教師講話那里省下時間,才能多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
練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只有通過練習,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當教師必須懂得一條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學生不是聽會的,而是練會的。所以,一堂課學生要在練習中學,教師要在練中講。真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手過一遍。
第九條:及時反饋糾正,練習當堂訂正
學生掌握知識的信息,要及時反饋,及時糾正。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學生當堂練習,當堂校對,當堂訂正,這種學習方式進步快,也是課堂教學達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減輕學生課后作業過重負擔,必須增加課內練習,并做到四個當堂:當堂完成、當堂校對、當堂訂正、當堂解決。如果課內把大部分的作業都完成了,課外的作業就少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對課堂練習的要求,概括成一段順口溜:先練后講,練在當堂;邊練邊講,訂正在當堂。
學生的作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訂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措施。學生在課堂上做作業,環境安靜,精力集中,當堂消化吸收,當堂消除錯誤的痕跡,做到既收效快,又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學生在課外做作業,心情煩躁,注意力分散,造成學生敷衍了事,相互抄襲的假作業,既加重學生課外負擔,又收不到教學效果。
第十條:加強動手操作,運用現代手段
兒童的思維發展階段是按直覺動作思維 具體形象思維 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發展的。因此,兒童最初學習概念時,必須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從動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為理性認識。
課堂教學要盡可能采用新技術,使教學手段現代化和多樣化。教學手段主要有教具、學具、電教手段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等。
教師有教具,學生有學具,為學生提供模型,使其產生豐富的感性知識,特別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學具。學生能夠一邊操作,一邊學習,這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
電教手段和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手段是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必將廣泛應用,同時,電子計算器也將引入課堂。但是運用時要掌握一個“度”,教學手段只能是輔助手段,不要喧賓奪主。
第十一條:內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學節奏
過去,一般的課堂教學有三大弊病:“內容太多,起步太快,要求太高”,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
“大運動量、快節奏”的做法并不適合兒童,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不能成立的。根據兒童心理特點,還是應該強調“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的辦法。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不能太多,貪多不消化。起步不要太快,使全體學生都能跟上,遵照課程標準要求,不能隨意拔高。
教師上課還必須把握教學節奏,要有緊有松,有高有低,張弛適當。現在教師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先松后緊,虎頭蛇尾”。上課一開始,教師覺得有的是時間,就把節奏放慢,松松垮垮,后來一看時間來不及了,只能開快車。一般課的后半部分是學生練習,是一堂課的重要部分,卻匆匆忙忙,一帶而過。我主張:緊在前面,給后面留有余地。
第十二條:實施分層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班級授課制始終會帶來一個問題:“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怎么辦?”過去沒有正視這個問題,教學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辦法,使學困生跟不上,經常挨批評,造成大批的失敗者。
學生存在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應該根據學生的差異情況,實施分層教學,這是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有效辦法。分層教學包括目標分層、教學分層、練習分層等,其中主要是練習分層。優秀生多做一點,難度適當高一些;學困生少做一點,難度適當低一些。這樣,優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做到“培優輔困”,使全體學生都能學好。
分層教學不同于“分班教學”、“分組教學”。分班教學是按學生的成績分成好班,差班。分組教學是在一個班級里按學生成績分成A、B、C幾組。分班教學和分組教學把學困生列入另冊,打入冷宮,是不可取的。
分層教學是承認學生有個別差異,而在教學上采用的靈活調控措施。哪些學生是在哪個層次上,這是模糊的,流動的,不公開的。例如練習分層的具體做法:課堂作業題布置6道作為基本題,全班同學必須完成,另外再布置3道機動題(可稱作超產題)讓學生爭取完成。至于哪些同學做6道題,哪些同學做9道題,沒有規定,讓學生各自爭取。對學困生來說,能做6道題已基本完成任務,也不失面子,如再爭取做一、二道超產題他就更高興了。
這“三字十二條”是我五十多年來對課堂教學的切身體會,其中吸取了許許多多優秀教師的經驗。這“三字十二條”所體現的教育理念同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達到這“三字十二條”是課堂教學的很高境界,但是只要努力是可以達到的。